“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1949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当年最新流行的革命歌曲,传唱街头巷尾,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诞生。如今,在《走进新时代》的流行歌声中,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包括杭州在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也在弹指一挥间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
杭州纪检监察机关60年成长路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我党面临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百废待兴。当时的杭州尚无党的专门纪律检查机构,但党的纪律却一直为全党所重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由市委直接掌管,市委组织部具体负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少数党员干部进入城市后,在革命胜利的环境中产生政治上麻痹、思想上松懈、作风上强迫命令、生活上腐化堕落的不良倾向,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及各项具体政策的实施,党中央于1949年11月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根据这一指示,经中央华东局和中共浙江省委批准,1950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委副书记林枫首任市委纪委书记。一个在市委领导下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构,从此在杭州诞生了。
随后,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后,在1956年2月召开的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杭州市监察委员会,市委副书记孙文成兼任监委书记。根据全国代表会议精神,监委任务扩大了,(下转A6版)
(紧接A1版)它改变了原来纪委不能检查处理同级党委委员的问题和上级纪委不能直接过问下级纪委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监督检查任务。
“文革”后,建立不久的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消失。杭州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1983年,杭州市纪律检查机关在春寒料峭的西湖边恢复重建。五年后,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杭州市政府决定恢复组建杭州市监察局。1993年5月,市纪委、市监察局机关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合署后的市纪委监察局开始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
新中国60年来,杭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祖国的建设、杭州的发展一路同行。这群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肩负着反腐倡廉的神圣使命,坚守在杭州这片热土上,恪尽职守,秉公执纪,锐意进取,治本抓源,用一代又一代纪检人的奉献和追求,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
60年探索凸显不懈追求
“60年来的历史实践启示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紧紧围绕全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适时地调整方位,拓展领域,创新举措。正因为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从一开始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徐苏宾向记者讲述着杭州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杭州纪检检察机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为改革发展清障除碍而不懈追求的画面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
从1950年市委纪委建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中,杭州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主要是围绕土地改革、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官僚主义等运动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的,检查处理了一批党员干部贪污腐化、丧失立场、无组织无纪律等违法乱纪案件,从党的纪律方面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
195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杭州市监委在市委领导下做了不少工作,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但是,随着党的指导方针出现失误,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党的纪检监察工作也走过一段弯路……
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抢抓经济发展机遇,谋求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十年。市委先后提出了“抓紧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开创杭州工作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杭州”的明确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各级纪委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维护党纪,端正和改进党风,保证全市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央纪委第一次提出“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四项职能。杭州市委适时提出了“支持改革者,帮助失误者,惩处违纪者”的响亮口号,市纪委积极响应,在“支持”和“帮助”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协助市委大力总结和宣传像冯根生、鲁冠球这样勇于改革、实绩显著的优秀企业家,在全市树起一面面改革的旗帜;另一方面,坚决整肃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同时对来信来访调查核实,澄清是非、保护干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杭州不断完善城市定位、拉高标杆的30年,也是杭州反腐倡廉工作不断调整方位、提升目标的30年。每到一个阶段就坚持以新的目标和思路引领和推动全市的改革发展,是30年来杭州的一个鲜明特征。”去年,参加杭州首届西湖廉政论坛的专家们这样评价。
正如专家们所说,1981年,杭州市首次提出要建设一个“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1998年,杭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构想。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30年来,杭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在不断充实,发展目标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杭州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在不断地探索规律、调整方位、提升目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2002年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杭州就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构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腐保廉体系的目标。2005年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演进为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初,杭州市委又紧密结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造党政清廉、干部勤廉、社会崇廉、风清气正的“廉洁杭州”的反腐倡廉战略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努力走出杭州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腐倡廉形势的变化,杭州党风廉政建设也和全国的反腐败斗争一样,由侧重遏制逐渐向标本兼治转变,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继续保持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不断探索从源头上推进治理腐败的方法和途径。2003年《杭州市构建反腐保廉体系的实施规划》的出台,则将杭州反腐倡廉工作推进到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阶段。
2003年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实,早在2002年底,杭州就开始了构建体系的尝试,并于2003年4月下发了《实施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架构。用这个架构规范各级干部的言行,全过程遏止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空间,真正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构筑一张拒腐防变的“安全网”。
随后的2002到2007的五年间,杭州努力充分发挥了省会城市的示范、龙头、领跑作用,走出了一条符合杭州实际、具有杭州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路子。这个过程中,杭州纪检监察工作亮点频出。
五年间,杭州着力建立覆盖各个领域的廉政预情机制和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了由市纪委、检察院、信访局、审计局等单位组成的预情信息网络,在全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中设立了39个预情信息直报点,组建了由不同科学背景专家组成的党风廉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时提出预情报告和工作建议。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将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将市级有关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包括建设工程、土地、产权、政府采购以及药品招投标等在内的公共资源交易,都进入中心这个平台实行统一运作;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真正把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业绩好不好,行政行为廉不廉洁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为最大限度推进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于2002年7月1日设立了党政机关服务态度和效能投诉中心,开通了96666投诉电话,受理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投诉,至今年9月份,中心共受理投诉5万余件,有13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受到处理;始终保持对违纪违法者的高压态势,一些不廉洁干事的害群之马受到应有的惩处,保证了杭州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杭州积极加强了基层纪检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是完善惩防体系、打造‘廉洁杭州’的重要保障。杭州今后将把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徐苏宾告诉记者。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197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配备了1至2名专职纪检干部;全市设党委的501个行政村和社区,建立纪委的461个,2163个党总支或党支部,配备纪检委员2157名;国有企业、基层站所纪检组织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说,杭州已经实现了基层纪检组织建设的全覆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如今的杭州,已进入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反腐倡廉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