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来,浙江省积极扩大就业,1949年全省从业人员为850万人,2008年扩大到34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7万人。
|
|
城镇居民经历了由集体宿舍到成套住宅的更换,实现了从租房到购房的跨越,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 3平方米。
|
浙江日报讯 只要肯干,就能找到工作。在城市,对社区失业和下岗职工来说,“不挑不拣,一周上岗”已经成为常态;在农村,各地政府开办了各种培训班,为农民“充电”做好就业准备;在学校,老师更注重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让毕业生加快融入就业舞台……天生勤快的浙江人,拥有了越来越宽松的就业环境。
国庆节前,本报记者来到宁波江东区、永康职业学校和衢州衢江区采访,感受着劳动者工作的快乐。
宁波:就业志愿者帮困难群众找工作
江东华光城社区失业人员周林敏不久前在宁波某涂料企业重新上岗。令周林敏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是他的邻居——就业志愿者张永祥帮他找到的。
江东区有4600多个就业困难人员,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今年3月,江东区在东柳街道试点推出了就业志愿者服务——每个社区吸纳15名左右的就业志愿者,与社区失业人员结对,利用各自人脉关系,设计个性化的就业方案,直至帮其稳定就业。目前,已有165名热心人主动请缨当上了就业志愿者。
今年4月,在某宾馆后勤部任职的杨海燕听说单位要招聘一批保安和清洁工,她马上想到了华光城社区里的失业人员。“这些岗位很稳定,且门槛较低,对年龄偏大的就业困难人员来说再适宜不过了。”经过一番撮合,6名失业人员被宾馆成功录取。
为了帮失业人员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幸福苑社区就业志愿者严小飞建立了社区失业人员登记册,详细注明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就业想法、特长爱好等。失业人员刘阿姨下岗已有4年了,由于要照顾生病的老母亲,工作时间无法稳定,一直未能找到工作。严小飞了解情况后,帮其联系了一份保险客服的工作。“现在,我只要在家打打电话,就能完成工作,还不耽误护理老人,实在很方便。”
据了解,目前就业志愿者已帮助近200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永康:职校新生就被企业订走
新学期才开学,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康清又为新生的就业问题犯难了:“我的烦恼,不是学生难就业,而是要的企业太多了,三年后毕业生不知道给哪个企业好。”永康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来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闯出了一条实现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路,每年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百分之百。
永康是中外闻名的“五金之都”,劳动力市场活力四射。该市企业对机电类科研、设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达到每年5000多人。
立足永康五金特色经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主动开始调整和改进教学、办校思路,把专业对准五金产业,课堂接轨私企车间。学校大胆对现行国家教材进行“改编”,相继编写了一系列适销对路的“乡土教材”。学校每季度还选派五六名教师往私企“挂职锻炼”,摸清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情况;同时,邀请当地企业老总进校当“教师”。
今年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又为永康企业输送1400多名毕业生,为20多家企业2000余名员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学校成为了五金制造技术的辐射中心,真正成为了永康五金经济技术人才的摇篮。
衢州:九成返乡农民工重新上岗
随着新学期开学,刚刚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烹饪技术证书的衢州市衢江区双桥乡沙潭村农民吴晓华,正式应聘为一家高级中学的厨师,“是政府掏钱办的培训班让我有了现在的工作。”他说。
目前,衢江区已经有10334名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工作,就业率达到90.4%。
受金融海啸影响,去年底到今年初,衢江区有11400多位农民工失业返乡。为帮助这些返乡农民工上岗,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员和农村就业联络员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在摸清他们的返乡原因以及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在大洲、廿里等返乡农民工集中的乡镇举办“流动招聘会”,把企业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
围绕当地的产业需求,结合返乡农民工的意愿,衢江区制定了农民培训计划,实行“企业下单、农民点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培训,至今已开办服装缝纫工、机械加工(车工、钳工)、机电、烹饪、护工和创业经营等专业培训班35期。
廿里镇黄山村45岁农民杨东方,长期在外做一些没有技能的工作,回家后他报名参加了电工和钳工两个培训班,拿到了中级技术证书,顺利进入当地一家大型金属制品公司上班。“工资2000多元,比原先翻了一番,还交了养老保险等‘五金’。”杨东方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