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老乡来看“冯如”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领事馆参赞董建龙
“这是一件美好而神奇的事”
当董建龙先生出现在冯如塑像落成仪式现场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华人都为之欢呼起来。参赞真诚地夸奖,活动如此之好,他非常感动。他希望钱江晚报收集所有相关资料,他将向国家汇报。
【声音】
“我非常非常荣幸来到兰尼学院,这个活动由中美两国一起完成,是一件多么美好多么神奇的事。今天,全世界都在纪念伟大的冯如先生,广东恩平,北京航空大学,美国奥克兰……这一同步的纪念活动说明,21世纪中美在和平事业上有共同责任。
我特别感谢Roger,感谢钱江晚报。希望大家继续做下去,把今天的活动视频和一切相关的经历都整理出来给领事馆。我们将会送回国内,放到航空博物馆、知名高等院校,和外交部网站上。”
冯如曾孙岑国良
“感谢钱江晚报送来的铜像”
岑国良先生是个非常实诚的人,他开始不肯上台,记者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他才上台去。因为没有准备,岑先生穿得很休闲,记者现场当起了他的助理,帮他准备好讲话稿,还帮他打理了一下衣服。岑先生真是很实在,一上台只说感谢钱江晚报,就急着要下来。记者赶紧让他继续说下去,他还非要记者站他身边他才放心。
岑先生从加拿大赶来,是记者前天才安排好的。大家觉得非常幸运,如果冯如后人不出席,当天来参加仪式的重要人物就缺了一大块。
【声音】
“我妈妈是冯如孙女,小时候我就听说曾爷爷的故事,我为他的志气和冒险精神感到无比自豪。听长辈说,曾爷爷回国时不仅带回两架他发明的飞机,还有电风扇、汽车等设计图,塞满了一整个房间,可惜在文革时被毁了。曾爷爷死得太早,否则他会给中国航空历史带来更大改变。祖国给了他很多荣誉,非常感谢钱江晚报送来的铜像。”
莱特兄弟曾孙女Gindi Edwards女士
“冯如和我的曾爷爷一样伟大”
Edwards女士很随和,打扮也很朴素,她特意自费从纽约赶来参加仪式。当本报记者跟她说起,在丹顿看见了莱特的飞机模型时,她显得非常高兴。她说,莱特兄弟一生忙于航空事业,他们没有后人。我是莱特家族姐妹里的唯一后代。她距莱特已三代,他们家族都以莱特为豪。
【声音】
“过去,从事航空事业的危险系数远远高于现在。冯如试飞成功翻开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篇章,冯如毫无疑问和莱特兄弟一样伟大!不仅中国人该为他自豪,美国人,全世界人民都为这样一位智慧、英勇的飞行员备感骄傲!
莱特兄弟和冯如有很多交集。和冯如一样,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他们都是天才的发明家,他们身上的创造与冒险精神是一致的。并且莱特兄弟之一和冯如在同一年去世,这对莱特的打击很大。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一百周年时在北卡罗那莱州举行了纪念仪式。”
加拿大女作家Patti Gully
“中国人的理想,就是大家的理想”
Gully女士今天特地穿了唐装,对东方历史、文化的关注很向往,让这位黄头发白皮肤的女士散发出古典东方美。
Gully女士向到场的所有来宾介绍了一位追随冯如的华裔飞行家Tom Gunn的故事。
【声音】
“很难想像,出身如此贫穷的冯如,会成为太平洋海岸飞行第一人。冯如遗言是‘不要放弃,不要因我死放弃飞行梦想。’多么让人动容!
Gunn就是这样一位追随冯如精神的中国男孩。Gunn于1917年回国,帮助国父孙中山先生组建国民空军。Gunn牺牲时也才33岁。1962年,他的女儿把父亲的骨灰带回美国。Gunn的骨灰如今安放在冯如试飞的地方附近。
我想,冯如精神不仅仅代表过去,更是未来。中国人的理想,就是大家的理想。”
美国前空军中校James Warren
“冯如不是一般优秀,他出类拔萃”
Warren中校是个全身戎装、挂满勋章的美国老大爷,他来得很早,把仪式看得很重要。
【声音】
“作为第一人,冯如手上筹码很少,1:99,风险太大。困难多。未知数多。冯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今天的仪式晚来一百年,但依然值得。”
张女士是前来参加仪式的一位普通华裔,她在现场到处介绍华侨飞行员,让人动容。
【声音】
“我父亲是1952年归国的华侨,一直从事金融工作。退休后,他以近80岁高龄陆续出版了《卡布阿斯河》、《赤道风雨》、《日军在坤甸(又名西婆罗洲)的大屠杀》和《二战时期华侨飞行员》4本书,现在还在写作。我来美近二十年,一直从事医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看过我父亲书后,深深地为冯如及华侨飞行员的故事所感动,所以我带着儿子来参加今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