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逛逛中山路”④
浙江在线10月07日讯
自本报开出“国庆逛逛中山路”栏目以来,已经连续有3位记者,分别带领读者去探寻了御街历史,走访了备受欢迎的老字号,搜索了新商号的奇珍异宝。昨天,我们走出熙熙攘攘的购物狂潮,转移视线去寻觅那些少人问津的老街旧坊,回味曾经在那发生的点点滴滴。
祠堂巷:
于谦故居成热闹的第二课堂
从高银巷口进入南宋御街,往西侧的第一条小弄堂拐进,便能见到“祠堂巷”的路标;走到祠堂巷后,再往北走20多米,有座粉墙黛瓦的明代风格建筑,这就是1989年整修后的于谦故居,前后共三进院落。
踏上条石台阶,跨进黑漆大门,率先映入眼帘的,是沙孟海书写的《石灰吟》诗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官品、人品的真实写照。
第二院落,主体建筑是忠肃堂。堂内正挂着文天祥的画像,这是于谦年少时用来激励自己的楷模。忠肃堂西侧,有长方形怜忠祠石碑一方,于谦卧室等房舍数楹,以及“于氏古井”一口。井虽还在,但已不复使用。
第三院落最有意思,水池左侧的亭子叫“琴台”,右侧的扇形半亭则名“思贤亭”。池边墙上有一于谦遗像石碑,虽然风风雨雨百余年,依然勾线清楚,神态如是。
于谦故居的管理员陈师傅说,国庆长假以来,这座原本安安静静的老宅子也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他几乎每天都得接待上百位游客。这其中,多为由家长陪同前来的杭州小学生,因为这里是名人教育的第二课堂,孩子们来,既能长知识,又能完成作业。
熙春弄:
观老墙遥想酒吧一条街
都市繁荣,娱乐业也就跟着发达。早在南宋时,杭州就有了许多娱乐场所,当时的娱乐场所称“瓦子”,也叫瓦舍、瓦肆。
瓦子里有“勾栏”,是演戏的场子。勾栏一般是一面靠墙,三面可以观看,场子周围围以低栏,仅能勾住脚背至小腿间,一个瓦子里往往有多座勾栏,全杭城有大小勾栏50余座。
瓦子里还有各种演出,曲艺、说书、相扑、杂耍等,“昼夜演出不闲”。同时,瓦子与酒楼毗连,周围店铺林立,共同形成一个商业繁荣的区域。
当时杭州有瓦子20多处,著名的瓦子就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等等。记者接着去寻访的中山中路河坊街东侧的“熙春弄”,就是当年的南瓦,热闹程度堪比如今的南山路酒吧一条街。
在高银巷东口公交站对面,记者终于发现“熙春弄”3个字,绕着一米多宽的小弄堂走了一圈后,只有两座破旧的小泥房,记载中的繁荣与热闹早已消失殆尽。
所幸,泥墙上还有几幅酒瓶与酒杯的漫画,尚能借此遥想一下前人的休闲风尚。
三元坊巷:
老爸带女儿来沾才气
南宋御街由南往北,过了西湖大道,就能看到西侧一排洋派楼房,三元坊巷就藏在其中。一对父女并肩走进三元坊巷,记者正好与他们结伴同行。
巷子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古韵,两侧的旧围墙和老宅的清水砖墙,让小巷显得修长狭窄;行走约70米后,巷子的右侧有一个斑驳的门牌,上书“三元里”。
我们3人在门牌前站了好一会,直到女儿扯着老爸的胳膊要走,这位自我陶醉的父亲才缓过神来说:“知道老爸今天为什么要带你来这里吗?”女儿摇摇头。
父亲解释:明代有位宰相叫商辂,他在杭州读书期间居住在凌椒巷。因为他是明代科举考试中唯一一个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的人,也就是俗话说的“连中三元”。于是,当时的杭州知府为了庆贺,在商辂居住过的凌椒巷巷口建立了一块青石碑坊,刻上“三元坊”三个大字,并将巷子改名为三元坊巷。
“你明年就要高考了,老爸希望你学习老宰相,考个好大学。”父亲解释完,女儿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