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顺兴 摄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年年房交会,几乎年年闹“房荒”。但“房荒”真的是因为无房可售吗?事实上,每年房交会,都不缺乏低价郊区房摇旗呐喊,但是,它们能买来住吗?如果没有交通、医疗、教育这些最基本的配套,那么住到郊区的滋味并不好受,多数人照样要挤在老城区,市场照样要闹“房荒”。
[2004年10月房交会]
记者走了一圈后发现,尽管有房可售,但很多人并未像以前那样围着小姐咨询,因为这些房源要下决心购买还是有困难。“要么贵,要么远。”一位消费者如此概括他的看法。
也有单价便宜的,每平方米不到5000元的公寓,但要么在闲林、要么在萧山、要么在临平等相对偏远的地方。除了像临平镇这样的地方配套比较齐全外,很多尚需依靠杭州市区来解决。一位陈先生说,参展的楼盘确实很多,看得他“眼花缭乱”,但是对他来说,能让他买的房子实在太少了,因为要么价格付不起,要么时间耗不起。
——2004年10月16日《钱江晚报》
A.房源供应郊区化,配套跟不上
房荒,闹的是没有合适的房
说起来,“无房可售”的并不是只有今年。从2002年开始连续几届房交会都是以“展示”为主,房源供应量相当有限,直到2005年、2006年房交会上可售房源稀少的情况才略有改观。但2007年、2009年,“房荒”依然上演。
“房荒”是因为真的一点房子都没有吗?如果我们分析本届房交会上参展的楼盘,会发现可售房比较多的楼盘多数不在杭州主城区,比如组团参展的安吉楼盘,个个有房可售,比如余杭区楼盘大多数还都有房源。而将房交会组委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来划分,也可以发现751套成交房源中杭州主城区有270套,余杭区有415套,萧山区有1套,杭州周边县(市)有65套——这说明,受可售房源供应区域的影响,购房者正在往郊区走。
这是个被逼无奈的选择。对购房者来说,选择楼盘最主要的标准有三个:价格适中、交通方便、面积合适。按照这样的条件来梳理,可挑选楼盘就相当有限,“房荒”也就出现了。
2004年,杭州市中心已经是万元楼盘一统天下,中低价楼盘则基本集中在杭州近郊,多属规划中的“三副”、“六组团”,比如下沙板块、余杭崇贤、星桥、瓶窑等。但事实证明,直至现在,这些板块的可居住性依然差。
B.想来想去还是回归主城区
杭州居住圈急需扩大发展
“早知道就应该把房子买在市中心。”金先生的婚房在杭州野生动物园附近,两年前买的,当时也是杭州房价高位,他觉得能买到房子已经是“幸运”,其他问题则顾不了太多。今年四五月份,他开始装修房子,每个周末来回奔波,他才真正意识到“住到郊区”去到底意味着什么。装修结束,搬了家,记者问他,新房子住着好吗?他笑笑,说,“差不多就是周末回去度个假,平时还跟父母挤在市中心的小房子里”。
到底是卖了郊区的房子回到市中心来,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改善交通上?金先生被这个问题困扰,他并不是高收入者,在郊区“养”套房用来“度假”,并非他的本意,现在却进退两难。
市中心的噪杂和压抑固然让人烦心,市中心的高房价更让人难以承受,有些人跟金先生一样因为房价高选择郊区房,有些人则是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而住到郊区去,但真的住过去了才体会到,钟摆式的交通往来、配套不全设施不足、没有相关产业支撑,这样的郊区房居住价值并不高。
目前杭州近郊楼盘的供应量已经不少,而且因为土地供应的原因,郊区楼盘肯定还会更多,而受到城市交通条件的制约,这些楼盘中的多数在现有条件下作为第一居所实在勉强——说是“卧城”,实则更像“孤岛”,公共交通不够发达,日常生活配套也跟不上。如果要提高这些房子的可居住性,开发商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自己做项目配套,当然确实也有开发商是这么做的,但这样一来,成本增加、房价随之上涨,郊区楼盘的价格优势就不存在了。对排屋、别墅可以这么做,普通公寓项目则不可行。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提早进行规划和实施,以免这些土地在出让后却无法转化为市场有效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