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编者按:10月20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浙江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浙江生产总值158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7%;1-9月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2.2%,市场价格出现见底回升的拐点,而GDP增长率也出现逐季回升的势头。在此时点,早报记者赴海宁深入调查海宁皮革业一年来转型升级的经验和收获,从解剖一个区域经济的角度,为浙江各区域经济板块坚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供借鉴。
对于“皮革产业必须转型升级”这一提法,海宁的官员和企业似乎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官员们看来,转型升级是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增强产品和企业自身竞争力、提升区域品牌的唯一路径,也是当下必走之路。“哪怕一个小小的数字变化,都让我们感到兴奋。”
在企业负责人看来,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人力、财力和时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胜出,也有人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这个蜕变的过程肯定要经历阵痛。”
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殊途同归。两方的说法谁也没有否认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企业是想怎么让自己活得更好,政府在想怎么让产业得到更好发展,只是各自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解读:一个站在面上,一个站在点上。
提及海宁,人们必言皮革。十几年来,从没有原材料的“一毛不拔”之地,发展到今天拥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中国皮革城、2062家皮革企业、7.3万从业大军。海宁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皮革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海宁”与“皮革业”俨然是“‘皮’存‘毛’附”,不可分隔的两个名词。两者虽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举目全省,能以“海宁皮革”申请浙江区域品牌的,没有出其右者。
随着外贸环境、国内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政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去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各个皮革产销地都在向海宁看齐。而此时,海宁人却在一边低头查问题一边抬头求发展,他们把学习和竞争的对象瞄向了国外。
诚如中共嘉兴市委常委、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所说,危机里自有商机,“差距就是海宁产业提升发展的空间。海宁传统产业,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更需要提升。只要用先进装备武装自己,在工艺、品牌、环境治理等方面跟上去,发展前途无量。”
海宁皮革制造业开始从“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个别企业和产业群体都在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海宁皮革产业正努力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创意、设计和营销上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自主设计、研发领域,“诺之”凭借自身高端时尚的产品,不仅让阿玛尼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也让批发商愿意出高价买断其一个个的独家设计。
在创立品牌方面,“卡森”被移植到了国外,他们正用过硬的品质与极大的耐心创造着海宁皮革业的“第二春”。
在营销市场上,海宁人一方面踩稳本地市场,建设占地200亩的皮革城三期品牌风尚中心,决意引领世界皮革风尚。另一方面把脚步迈向省外,在辽宁佟二堡投资4.5亿元建设连锁皮革市场,将营销触角伸向遥远的东北亚。
每到下午5点钟打烊时间,数以千计的商户、销售员从海宁中国皮革城涌出,他们的脸上疲惫却充满微笑。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官员努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微笑,企业家之间互相撑扶的微笑,皮革城商户充满信心的微笑。
我们更是从中看到了——金融危机中的“海宁微笑”。
【分解阅读】:
海宁皮革产业 明年的日子会比今年好
皮革时尚策源地的新雄心
海宁皮革变形记之三:外贸 皮革龙头上演“变形金刚”
海宁皮革变形记之四:内销 “微笑曲线”是这样炼成的
海宁皮革变形记之五:对话 海宁皮革如何逆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