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手拿新印发的《2009年三季度港区工业经济形势简析》,嘉兴港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马麟梁显得很“得意”,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出口形势逐月好转……而最让他自豪的是港区工业效益的高速增长态势。
今年初以来,港区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呈现“低迷开局、快速回升、高速增长”走势。前三季度已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2.36亿元、利润总额15.2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7.6%和145.3%。在全球经济尚未恢复元气之时,港区经济又领先一步,尽显“真金白银”效应。
危中寻机:
从“三七开”到“五五开”
作为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总经理,冈山博树向记者描述了去年以来公司的经营轨迹:去年10月开始大规模减产,至今年3月产量始终在总产能的50%以下;转折在4月出现,开始满负荷生产,前三季度产量已达到11万吨。帝人的发展轨迹,正好印证了港区工业效益的走势。
截至目前,港区已经有3家企业利润总额超过亿元大关,帝人就是其中一个,达到1.34亿元。帝人利润大幅增加的关键点在哪?冈山博树给出的答案是,公司发展从以前的“三七开”到现在的“五五开”。他告诉记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帝人就一直在寻求突围之策,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国内市场迅速复苏,以前主抓国外市场的帝人公司危中寻机,抓住内需扩大的机遇,主动开拓国内市场,调整产品出口与内销的比例。
据冈山博树介绍,帝人公司以前的内外销比例为3:7,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需求的不断扩大,目前的内外销比例已达到5:5,而正是这一比例的转变,促成了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的利润总额荣登“港区三甲”。
危中显机:
“品牌效应”优势尽显
“效益好不好,看产量就知道。”当被问及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时,浙江壳牌化工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宏在电脑上打开了一幅产量变化柱状图。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壳牌嘉兴工厂只负责生产,前期采购和后期销售都由中国总部负责。
早在2007年底,公司月产量就已突破1万千升。去年来袭的金融危机,令产量骤降一半。直至今年年初,产量仍在5000多千升徘徊。但此时,壳牌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成了公司提升销售的“杀手锏”。
“壳牌在全球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其品牌的力量非常强大。”王志宏说,“在腰包不鼓的大环境下,消费者自然倾向于选用质量更好、寿命更长的产品。”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拉动下,汽车等相关行业纷纷回暖,这给壳牌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市场空间,从今年2月起,公司月产量重回1万千升以上。近几个月,公司一直在满负荷生产,9月单月产量已回升至14069.5千升。据保守估计,今年全年产量可达13万千升。
在原材料价格升幅并不是非常大的情况下,产量的增长自然带来了利润的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54.1%,达到1.28亿元。
近日,公司增资建设的国内首条金属加工油生产线已经建成,将为公司扩充年产能3.5万千升。“我认为,这显示了总公司对于嘉兴的信心。”王志宏说。
危就是机:
抢先占领市场“制高点”
截至9月底,港区19家化工企业中仅有3家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在“转正”的企业中,由三江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永明化工是个例外。永明化工在国内市场处于半垄断地位,其主要产品环氧乙烷的制成品主要是化妆品等附加值高的日用品,所以在江浙沪地区的市场空间极大。
自去年12月18日投产以来,永明化工从未有过利润方面的忧虑。这家建成不到一年的化工企业,今年前9个月实现利润总额1.32亿元,位列港区工业企业效益三甲。
“在我们看来,危机其实就是机遇。”三江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瑰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在同行们纷纷选择收缩产能抵御经济寒冬之时,永明化工选择了逆向思维。由于众多企业削减产能,原材料乙烯价格从最高位时的每吨1700美元暴跌至每吨400美元,于是永明化工看准时机大量购入。
张瑰说,环氧乙烷的售价降幅不大,每吨仅从17000元降至15000元。所以直到现在,永明化工仍在享受低价“吃进”大批原材料带来的“红利”。
“港区企业的规模效应让其抗风险能力更强。”嘉兴港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陆跃良认为,港区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运用较为充分,这是其利润能得以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同时,港区的产业链互补、循环经济效应让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也促成了各个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据嘉兴日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