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之花
这些女兵们个顶个:2005年,两人参加武警总部话务员业务考核,全部取得满分;每年参加总队话务比武竞赛,每次都取得团体第一;近5年来,16人在大项通信保障工作中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三等功。姑娘们拿着荣誉证书摸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留了多少汗。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是通信站女兵们的座右铭,她们始终把这句话作为她们的军旅人生坐标。她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12月入伍的一级士官余素凤,刚入伍时体质弱,军事素质差,训练成绩倒数第一。在班长的帮助下,她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给自己加“套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她的脚板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茧,训练成绩突飞猛进,不仅跑步全排最快,军姿站得最好,她完全像变了个人,简直脱胎换骨。新兵结业考核时,她三公里跑在新兵连第一,各科成绩都达到优秀,被评为“训练标兵”。
“当兵吃苦是必然的。深夜里的紧急集合,烈日下的队列训练,狂风暴雨下的野外拉练……”这些记忆在葛子霞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她说:“这也许就是军人的乐趣,忘了自己是一个女孩,在训练场上像男兵一样的拼劲,严谨的工作作风锤炼着我们的意志与斗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葛子霞随后拿出一张她入伍前的照片让笔者欣赏,再端详站在我们面前的葛子霞,很明显可以看出,小葛早就告别了学生时代那个娇柔少女的模样。军旅生活把葛子霞磨砺成了一个兵味十足的女兵,眉宇间隐约重透露出军人的气质美,刚毅的眼神透露出军人的坚强。
有线中队28名女兵,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投笔从戎的。入伍前,这些女兵大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很少受过艰苦的磨练。通过警营这个“大熔炉”的淬炼,她们一个个脱胎换骨,完成了从“民”到“兵”的转变。3000米跑体能训练让这些女兵吃够了苦头。沈宇年纪小,在家时就爱哭,来到部队刚开始不习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抹眼泪。3000米跑到一半就哭了,怎么都不愿意跑了。“跑不动了,真的跑不动了。”她报告班长。班长说:“你走也要走完!”小沈走了一会,发现偌大的操场只有自己在走,其他人都在跑,于是,她又跑起来了,而且坚持跑完了3000米。有了这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部队,我们和男兵没有什么区别!”女兵们这样说,“男兵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近年来,她们在总队组织的比武考核中屡次获奖,50人次被上级评为训练标兵。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已成为通信站女兵性格的一部分。
战地书写忠诚
40多次圆满完成重大通信保障任务,每年保障视频会议120余场,服务质量广受好评,用户满意率在100%以上……,这样亮丽的成绩单,通信站女兵群体是怎样交出来的呢?为了保证“拉得出、联得上、联得通、通得好”,女兵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记住一些号码和应用性基础训练,而是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向更远的目标进取。她们上一线、打头阵,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断锤炼自己,挥洒女兵豪情,书写卫士忠诚,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应急抢险、各种紧急特殊情况中的通信保障。
2006年的一天,总队一场馆新建,通信站受领担负机房配线、线路检测和号码校对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当时通信站在选派人选时,初选了2名女兵和2名男兵,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由雷雯霁和殷维烨两名在业务上有一定经验的女兵去担负。300多组的号码,必须在30个小时里完成,任务相当艰巨。受领任务赶到现场后,雷雯霁和殷维烨就忙开了。因为是新建,需要校对每一个号码,铺设检测每一条线路。在配线过程中,她们将线置于手掌心,利用手指和手掌的合力将线理直,然后再用卡刀将线塞入卡口。由于电缆线异常细仅有0.7毫米,戴上手套操作很慢,她们干脆不戴手套。起初,手指只是被划红,到后来就越来越有一种被灼烧的痛感,长时间操作后,她们的手指和掌心全部起了血泡,但她们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整整27多个小时,她俩连续战斗,一刻也没有休息,最后,不但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距离完成时限还提前了3个小时,被领导赞誉为“特别有素质、特别能吃苦”的女兵。
足可印证这句话的,还有另外一场战斗。2008年1月,总队通信基站突然出现故障,影响了信号传输。如果不及时组织抢修,不仅指挥畅通得不到保障,还将会影响到部队遂行任务。紧要关头,通信站临危受命,副教导员蔡乐平带领13名女兵紧急赶往现场进行抢修。经检查,原来是变压器损坏,导致电源中断。可变压器短时间内无法修理好。怎么办?请示站里后,让她们直接把备用电池运送山上。这时,一个难题又横亘在女兵们面前了:上山没有路,而且荆棘丛生,根本无法采用工具运送。蔡乐平毅然决定采用徒步方式把电池背上山顶。她把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两人一组,用背包绳系在电池的两端。每节电池都有50多斤重,她们能够承受得了吗?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每一个女兵。面对困难,她们无所畏惧,军人身上特有的那份责任使命激发出了她们的豪情。
就这样,她们从早上8时开始,不停地往山上背送着电池,累了,顾不上休息片刻;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就啃几口面包,一直到晚上8时,整整12个小时,她们将200多节电池全部背上山。完成任务返回站里时,女兵们才发现,几乎所有人身上的衣服都被磨破了,有的人肩膀红肿,有的腿被划破……但她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相反,在她们青春的脸庞上,看到的却是完成任务后的那份喜悦。看着这群可爱又可敬的女兵,部队领导情不自禁地交口称赞:“好样的,咱们的巾帼女兵!”
正是凭着这样过硬的素质和那份忠诚,凡接触过这群女兵的人们,都会由衷地对她们竖起大拇指。2008年,总队担负“抗冰保电”任务。为了做好配合保障工作,常常增设多部专线电话和自动电话,要求女兵们在短时间内熟悉并记住新增设的号码、掌握和了解新调整编制序列、各部分队所在位置。女兵们将新增设的电话号码制定成“小册子”,人手一册,加班加点背记,经常随机抽问,做到万无一失。她们采取分区域了解区域环境、分层次熟悉用户号码、分线路查看用户位置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为“抗冰保电”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2009年9月总队举行一次重要军事演习中,一天下午,通信站受领了架设临时线路和终端设备任务,主任徐昭赞带领有线中队5名女兵赶赴现场。就在架设的过程中,卫星通信车突然出现故障,造成视频传输不通。他们赶紧向上级报告了情况。5分钟之后,上级的答复是设备厂家的专业人员暂时赶不来,要他们自行修复并调试好所有设备。徐昭赞心里清楚,本来架设线路就很耗费时间,现在又加上设备发生故障,无异给完成任务平添了更大的难度。但明天一早演习就将开始,如果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演习将无法正常进行。徐昭赞沉吟片刻,召集了几名女兵,在经过简单的思想动员后,他们的目标一致,必须赶在演习进行之前完成任务,保证演习得以正常举行。徐昭赞将任务分工后,自己带着一名班长对设备全面检测,另外几名则来回穿梭在指挥车与天线阵地之间,不停地调试着线路。天气沉闷而炎热,所有人的身体都被汗水湿透,他们丝毫顾不上,紧张地操作着。一直到凌晨3时,他们终于将设备修复调试好。看着眼前几名略带疲惫的女兵,徐昭赞眼眶湿润了。
在通信站,一级士官陈如意探亲期间帮助乡亲重建家园的事迹至今还被官兵们津津乐道着。2007年8月19日,陈如意的家乡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遭遇台风“圣帕”的袭击,此时,陈如意恰好探亲在家休假。对于任何一名服役的军人来说,探亲假是他们一直所期待的,而且这还是陈如意入伍后的第一个探亲假,倍加珍惜,陈如意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在部队从事文书工作,一直抽不开身,看着同年度入伍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回家探亲,曾让她投出过许多羡慕的目光。这次轮到了,却已是同年兵中的最后一个。对于这次探亲,陈如意心里本来也有个小计划——前半段假期用来跟亲戚、朋友、同学们聚聚,后半段陪伴妈妈、弟弟一起去广州旅游。可是,当陈如意看到家乡受灾,她就再也坐不住了。她认为自己这时候应该为乡亲们力所能及的做些事,她觉得比外出旅游更有意义。于是,陈如意和父母商量后,当天她就赶到了重灾地带的岑浦、章良两村。从20日开始,她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带上干粮、手套,坐1个来小时的公交车到受灾点,看到哪家需要帮忙,她就上去搬砖递瓦,这家帮完了,她就找下家。饿了,她就吃点自带的干粮,或者到小店里吃碗面。到晚上天色完全黑了,她才坐公交车回家。每天,她都要磨破三双手套……灾后的这些天,陈如意上屋顶修补瓦面,在废墟里扛木头、搬砖块,什么都干,受到她帮助的受灾户不知道有多少。10多天里,陈如意走村串户,哪里需要哪里上,一直帮助着乡亲们重建家园,直到自己的假期结束,她才返回部队。
“模拟家庭”牵亲情
“哪里有女兵,哪里就有亲人的爱……”每逢重大节日,通信站的官兵们都要携带水果、礼品来到杭州城站敬老院这个特殊的“家”,和这里的爷爷、奶奶们一起欢度节日。这项活动,她们至今已坚持了整整20个年头。
奶奶身体最近好吗?爷爷咳嗽轻些了吗?看着几日不见的“孙女”,听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83岁的方秀珍老奶奶行动不便,躺在床上,看到“孙女”们围着自己,拉着她们的手,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一见到这些孩子,老人就高兴地牵着她们的手,询问起近来部队的生活情况,老人被“孙女”们逗得一直合不拢嘴。
说起这个特殊家庭的建立,还得追溯到1989年。那一年,城站敬老院的几个烈军属和孤寡老人来到街道办事处,道出了埋藏在心底多时心事,想在驻地附近的部队和学校认个“儿子”、“孙子”或“女儿”、“孙女”什么的。通信站的官兵得知这一消息后,就主动上门认亲,当年就有10个“模拟家庭”建立。之后,尽管战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模拟家庭的孩子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敬老爱老助老接力棒”一直在女兵手中传递,凝聚在警民之间的那份浓浓亲情却始终没变。
女兵们对老人的孝心体现在一件件生活琐事之中。现在,敬老院的老人们最大的有98岁的老奶奶沈根琴,最小的也有70好几。女兵们每逢节日便结伴到敬老院为老人们缝补浆洗、梳头理发剪指甲……每逢新兵下连,通信站都要组织新兵到敬老院“认亲”。老人们大多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有的甚至连生活也难以自理。对一般人来讲,给这些老人们洗澡,也许是碰都不敢碰的难题,但是对于来到通信站工作的女兵来说,却是必须学会的。去年刚入伍的新兵张露萍,在家还是需要父母照顾的掌上明珠,更别谈为七八十岁的老人洗澡了!但是在其他老兵的带动下,她也慢慢地学会了为老人洗澡。
隔三岔五逢年过节看望老人,成了战士们的分内的事儿。战士们把这些年迈的老人当做自己的爷爷、奶奶,用滚烫的爱心关怀、照料着他们。春光明媚时,战士们搀扶老人去踏青郊游,拍照留影;酷暑盛夏时,战士们为老人买来西瓜捎来清凉,表演节目献上欢乐;金秋送爽时,战士们在夕阳下为老人梳头发、剪指甲;寒冷的冬日里,战士们与老人一起围坐谈天说地,驱除寂寞……
多少个节假日,战士们在敬老院里洒下的汗水、留下的歌声和笑声,深深烙在了老人们的心中。临走时,面对老人依依不舍的神情,下个月就要退伍的葛子霞、王晓箐拉着老人的手说:“爷爷奶奶请放心,我们会经常来看望你们的。”品尝着女兵们送来的水果,欣赏着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欢声笑语在小院里回荡。
这些年来,通信站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女兵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到敬老院认亲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天长日久,双方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女兵退伍后还惦记着这群杭州老人,有的经常写信寄照片向老人们表示慰问,有的利用节假日或出差之际来杭州看望老人。1995年退伍回到老家的女兵林建静、2005年退伍的王丹丹、从战士提升为警官的许玲,她们几乎每年都来敬老院看望这里的爷爷和奶奶们。
20多年来,通信站还先后在金钱巷社区、茅廊巷社区、南肖埠社区、小营街道开展“模拟家庭”活动,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积极向“保护母亲河”、“希望工程”捐款。汶川地震发生后,女兵们自发组织捐款,先后三次向灾区献爱心捐款捐物。通信站的女兵们敬老爱老、奉献社会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有2人分别被表彰为武警部队“十大学雷锋标兵”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0余人次被总队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