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2月1日讯 我国到底蕴藏着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的分布和种类是怎样的?它们的保护状况又如何?今天,记者从省非遗办获悉,我国第一次“非遗”普查日前已告结束。在本次大普查中浙江领跑全国,共投入普查力量23.3万人,投入普查经费6451.2万元,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乡镇(街道)。
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省非遗办主任王淼告诉记者,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以戏曲为例,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类遗产20多年来超过当时统计总量的三成。
“我们的抢救速度远远跟不上濒危、消亡的速度。大规模的开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等,是中国民间文化濒危、消亡速度日益加快的主要原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宁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得最多的是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可以说,古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防线。”冯骥才打比方道,中国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行政村有60多万个,其中真正有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有几千个,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都在农村,这些村落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与冯骥才的观点如出一辙:目前中国的乡土建筑被破坏得太快,“大部分乡村还在拼命盖新房,古村落风貌的完整性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