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自家住一套,再出租一套,甚至出租两套。现在,不少住在市区的杭州市民,都羡慕住在农转居公寓的农民,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昨天下午,记者从杭州市城乡住房工作会议上获悉,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从今年起到2012年,全市要完成13.3万户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任务。完成一万户农村低保收入标准(以2007年为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是挑战
在农村,人们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习惯“单家独院、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习惯分散化、个体化的生活方式。
虽然住进了农转居的公寓里,但还是时常会出现随意乱搭乱建,不缴物管费、不关心社区公共事务、不爱护公共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何引导原住民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逐步转变生活居住方式,是杭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此外,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形成了大批只有老人和小孩居住,甚至无人居住的“空心村”,同时,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大量聚集,他们对居住要求很低,导致城郊接合部和“城中村”无序发展,也给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带来了挑战。
“三位一体”特色改造模式
杭州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也很有杭州特色,逐渐形成了三种模式,“三位一体”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首先是“二合一”模式,就是以宅基地换城镇公寓式住房、以承包地换城镇社保同步进行、一步到位。让农村居民同步交出宅基地和承包地,以此换住房、换社保、换户籍、享受“同城同待遇”。
其次是“二选一”模式,就是以宅基地换城镇公寓式住房,与以承包地换城镇社保任选一,分步推进。
最后是“民建公助”模式,就是既不以宅基地换城镇公寓式住房,也不以承包地换城镇社保,而是由农民根据规划自主建房,政府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就像西湖景区的“景中村”整治一样,村民自建自家房。
农村的老房子也要保护
现在,杭州老城区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和老房子已所剩无几,而农村却保留着大量50年以上的老房子。
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以及散布在各地农村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持杭州村落的特色和特点,避免因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而使杭州农村历史建筑和老房子遭受“灭顶之灾”,当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
目前,不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编制了相应的保护规划或综合整治规划,对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落作了修缮。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市域范围内共发现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农村乡土建筑遗产5300余处,今年全市完成零星乡土建筑遗产修缮8处,启动修缮40多处,保护了传统的村落格局,实现了保护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与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双赢。
实习生 王玲 记者 黄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