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余姚残联干部帮助残疾人“挑”工作。 (王量迪 胡建华 卢 众 摄) |
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昨天一早,余姚泗门镇的小钱来到劳动力市场残疾人专窗,她在一大叠“企业岗位意向表”里,挑选了一家电器企业的装配工。“以前不想找工作,是因为分配的活儿不喜欢干,现在由自己‘挑’,找工作劲头就足了。”
目前,余姚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持证残疾人总数为6577人,已实现就业6050人,其中福利企业集中安置2197人,分散按比例安置1835人,个体就业和自谋职业2018人,就业率达92%,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0个和12个百分点,在全省领先。
“残疾人就业更要讲‘品质’,不能‘塞上车’就完事。”余姚市残联负责人陈月珍说,残疾人就业难,症结在于就业积极性不够高,社会提供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不够多。他们曾花很大精力,筛选了许多他们认为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送“货”上门,结果有的直接被“退货”,更多的是半推半就上岗,他们总是干不满三个月。一位腿疾患者坦言,如果是感兴趣的工作,他会去干,不然靠救助金也能生活。
宁波思宏电器有限公司是余姚在全省首创的“企业工疗站”之一。在整洁明亮的车间里,一边是工作台,一边是健身休息区,工人们糊纸盒累了就起来健身或休息,做到工作、疗养两不误。该企业自去年11月成立工疗站以来,还接纳了五六十名中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他们每月最低工资为850元,最高的可以拿到1300多元。企业还按照国家规定,为他们办理了养老、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据悉,到目前为止,余姚市有20多家企业提出了要求创建工疗站的意向。
残疾人能否享受充分就业,关键是政府需要练好“基本功”。余姚在每个乡镇劳动力分市场都开通了“残疾人就业窗口”,提供不少于二三千个岗位备选。为了让残疾人有更多的选择,每年年底窗口工作人员集体出动,他们要在短短一两个月内,跑遍全市大大小小的企业,找岗位、选创业基地。
让残疾人自己掌握就业主动权,也促进了余姚残疾人走向“互助”。患有残疾的应苗文选择到残疾人创业基地工作,她4年前承包了泗门镇相公潭村350亩蔬菜基地,现在每年有20多万元收入。她招收了10位残疾人员工,每月给他们发放1500元左右的工资。如今,通过“互助”创业成长起来的残疾人“工厂”、“农场”已有58个,带动了周边近千名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