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嘉兴市文化局获悉,市政府于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嘉兴特色文化镇名单,6个镇榜上有名,至此,全市已有23个特色文化镇。
23个镇特色鲜明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优秀的民间文艺和特色民俗如珍珠般散落在我市民间。为了让优秀的农村文化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去,我市在2005年开始了特色文化镇的申报和评选。“特色文化”是指具有浓厚民俗和地方特色的一种群众文化,包括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民俗文化三大类。2006年2月,我市公布首批10个特色文化镇,秀洲区王店镇以镇文工团为特色,秀洲区新塍镇以元宵民俗文化节为特色,南湖区七星镇以舞龙为特色,嘉善县陶庄镇以民间文艺为特色,嘉善县姚庄镇以黄桃节为特色,嘉善县西塘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海宁市硖石街道以灯彩为特色,海宁市斜桥镇以皮影戏为特色,海宁市许村镇以民间艺术为特色,桐乡市乌镇镇以“香市”民俗文化为特色,这10个镇率先名列其中。
2008年2月,第二批嘉兴市特色文化镇公布时,秀洲区洪合镇(新洪合人文化)、嘉善县大云镇(花乡文化)、嘉善县丁栅镇(嘉善田歌)、平湖市林埭镇(龙文化)、海盐县武原镇(腰鼓舞)、桐乡市洲泉镇(蚕花胜会)、桐乡市石门镇(三跳)7个镇榜上有名。此次公布的第三批名单中,又有6个镇胜出,分别为平湖市新埭镇(泖水民俗文化)、秀洲区油车港镇(现代民间绘画)、海宁市袁花镇(民间山歌)、桐乡市大麻镇(民间文艺表演)、南湖区余新镇(渔里民间文化)、秀洲区新城街道(群众舞蹈)。
特色文化镇门槛高
我市对特色文化镇的申报有明确而严格的标准。进行申报的镇必须有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发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在文化设施、经费、队伍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拥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特色文化活动有相对固定的排练、演出或加工制作(陈列展览)场所;特色文化项目要有品位并在当地家喻户晓且发展传承态势良好。
此外,申报表演艺术的镇(街道)必须拥有10支以上文艺表演团队,文艺骨干100人以上,经常参与该项目传授、学习的青少年500人以上;每支团队年均活动(含传授或培训、加工、排练等)30天以上;每年组织全镇(街道)性专项表演活动3次以上,并在6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开展该项目的表演活动;该项目的主要队伍经常参加市级以上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申报造型艺术的镇必须拥有从事该项目并具有一定造诣、影响的带头人10人以上;参加该项目创作、制作的队伍年均活动(含办班、传授等有关活动)50天以上;该项目的代表作品(产品)经常参加市级以上展览或展销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市级以上举办过专题展览,编有专题资料(书籍或画册)。申报民俗文化的镇必须具有良好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标志性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