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帆亭公园效果图
▲落帆亭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城投公司了解到,落帆亭公园修复工程的施工图已经完成,近期将组织开标,预计2010年下半年建成开放。
该工程位于市区东升路与杉青闸路交会处,总用地面积约12257平方米,包含文物建筑4栋、历史建筑2栋、新造园林建筑18栋,总建筑面积约1588平方米。落帆亭区域是我市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许多有关嘉兴的历史典故,著名的“南湖八景”中,有两景在此区域。因此,落帆亭公园是打造文化嘉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运河申遗的一部分。
落帆亭已有千年历史
落帆亭位于市城北隅、杉青闸路西侧,是古代杉青闸旁的一处园林。大运河上的船只经过杉青闸需落帆过闸,落帆亭是以船只过闸落帆的实景命名的。
史载落帆亭于北宋神宗熙宁初重建,始建年代更早,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落帆亭当时是官吏和过闸客商游憩之所,亭畔“浓绿暗宫柳,肥红绽野梅”,景色极佳。以后历经修建,更驰名远近,中国建筑学家童寯编写的《江南园林志》将它列为名园。
功能布局分三大区块
据了解,落帆亭公园的设计范围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区块,分别是杉青闸官署建筑群、庭院式商铺建筑群和滨水景观区。
杉青闸官署建筑群将依托施王庙前厅和后厅的格局,对历史建筑进行恢复,并适当加以景观塑造,形成若干个围合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东南侧现有的文保单位,将历史建筑落帆亭置于北侧假山之上,形成古时见亭落帆的效果。
滨水景观区将恢复落帆亭内的荷花池,并以荷花池为主体,强化植物造景。荷花池水体面积1997平方米,呈U形,两头与杉青闸外的运河相通。
庭院式商铺建筑群属于配套设施,但其设计风格与整体风格一致。
建筑设计力求恢复原貌
尽可能恢复原貌、保留历史信息,这是本次修缮的基本原则。
目前,园内还有帆影亭、六角亭、门亭和太白亭4座古建筑遗存,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栋历史建筑原为杉青闸官署,后来改为施王庙的前厅和后厅,此次修缮将恢复为官署;其余18栋建筑中的酒仙祠、嘉禾亭等古时曾有过,如意阁、观荷轩等是新建的,其余的均为公园配套用房。
新建的建筑也将保持与该区域内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相同的风格。
延伸阅读
杉青闸落帆亭区域有众多典故
杉青闸
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亦称“杉青第一闸”,随运河的开掘于隋唐时设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因此建有官署。杉青闸是宋孝宗赵昚的诞生地,《宋史·孝宗纪》:“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嘉兴名人雕像中,赵昚的人物场景雕塑将被安放在该公园杉青闸官署入口的正对面。
“杉闸风帆”为“南湖八景”之一。明代李肇亨有诗句云:“柳枝沙岸夕阳边,依旧帆樯卷暮烟。”
“羞墓”
汉武帝时期,嘉兴有一个读书人朱买臣,因早年家贫,无以为生,只得每天砍柴度日。其妻崔氏因无法忍受清苦生活,逼朱买臣写下休书后另嫁他人。后朱买臣官至太守,崔氏又要求与朱买臣复合。朱买臣马前泼水,要崔氏收回泼在地上的水,才愿意与她复合。成语“覆水难收”也典出于此。崔氏羞愧难当,随即投河自尽。崔氏死后被葬于杉青闸,其墓被称为“羞墓”,现仍在。
嘉禾墩
春秋以后,嘉兴名长水,又称槜李。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三国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为避太子讳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一名从此沿用。而嘉禾墩就是传说中的野稻自生之处,位于落帆亭附近。
“禾墩秋稼”也是“南湖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