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县举办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班109期,培训农村劳动力8395人;建立20个企业职业实训基地,已培训11071人,有9782人领取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年来农业设施装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011.4万元,为上万名群众圆了“科技致富”梦……
这一串数字,是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示范两大政府实事工程的成果。这两大政府实事工程帮助广大群众实现增产增收,让人民群众全面享受到发展成果。
提升群众综合素质“软实力”
一些群众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迈向小康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此,我县建立了以“县级职业技能培训点”、“镇(街道)级职业技能培训点”、“企业职业实训基地”为主要培训点的三个“主战场”,让群众通过不同的途径持续“充电”,从而真正提升群众的“软实力”。
天凝镇新联村村民沈春宝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去年2月份,参加了村里的刺绣加工培训班后,沈春宝顺利“上岗”了。谈到自己“上岗”的感受,沈春宝说:“以前每天呆在家,心里总是闷得慌,家里也常常矛盾不断。通过培训,我也算学了门手艺,现在每天能赚20多元钱,不仅能贴补家用,而且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家庭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其实,像沈春宝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2009年,我县共举办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班109期,培训农村劳动力8395人,发放各类培训资格证书4410本,培训后一次转移就业2495人。建立20个企业职业实训基地,已培训11071人,有9782人领取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也正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很多群众不仅顺利地找到了工作,更是开辟了新生活,走上了小康路。
完善农村设施装备“硬实力”
科技兴农一直是我县“三农”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去年以来,我县通过完善现代农业设施,很好地实现了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帮助很多群众实现了“科技致富”梦。
冬季是我县蘑菇生产淡季,但是在魏塘街道天地食用菌实验场,蘑菇却生长旺盛。实验场负责人梅永明告诉记者,以往冬季由于温度太低,蘑菇生长比较困难。但自从2008年实验场新投入70万元装备蘑菇棚温室双控设备和大棚双膜覆盖设施后,有效调节了棚里的温度和湿度,不仅让棚里的蘑菇生长稳定,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平方尺增加了0.25公斤的产量,整体效益也提升了10%左右。同时,由于这个新设施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立项,还获得了政府财政补助。梅永明表示,现在有了政府补助引导,投入的胆子更大了,也更有信心去创新了。
而像梅永明这样的“幸运儿”又岂止一个。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到2009年底实施的政府实事工程,8米钢管大棚示范项目、配套喷滴灌溉设施项目、农产品冷藏保鲜库项目、温湿双控菇棚项目、蘑菇生产机械化设备项目、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初级加工点等项目纷纷“落户”我县,累计完成投资6011.4万元,为上万名群众圆了“科技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