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一段时间,县政府驻沪办正在积极联络,准备与上海方面商谈园区合作事项,期待能与上海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而在过去的一年,海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贯彻落实接轨上海的战略,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参与世博、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科研、三产、农业等“接轨之花”争相绽放。
一边是产品销往上海
一边是科研学习上海
猪肉品供沪150万头,销售额9.5亿元,增幅达到28%……去年,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的“膳博士”猪肉继续受到上海市民热捧,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通过邀请上海的“马大嫂”们到企业现场参观生猪屠宰过程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该公司与上海国泰路综合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大市场“牵手”,积极打造生猪供沪的绿色通道,在上海开设了400余家肉品专卖店,其中去年新增了100多家。
除了海盐产品打入上海市场,海盐也在学习上海,借助上海高校的科研力量,“产学研”合作方面同样成绩斐然。海盐华帅特塑料电器有限公司“牵手”同济大学、海盐猛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联姻上海交通大学、嘉兴市光泰照明有限公司“情定”复旦大学……这一系列的合作,为海盐企业叩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门。“华帅特”与同济大学共同组建“华帅特PC板材应用工程研发中心”,其研发的风障障条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与苏通大桥。2009年,该企业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省科技厅“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项目资助,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抢抓对接上海机遇
提升现有优势产业
“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变期,必然会为海盐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不少机遇。”县外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盐现在正在抢抓这些机遇,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欢迎更多项目落户海盐,提升现有优势产业档次。
被誉为“紧固件之城”的海盐,利用紧固件产业钢材需求量大、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的优势,正在建起一个浙北的钢材中转枢纽。来自上海的凯华仓储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顺良说:“我们这个物流项目,吸引了100余家钢材物流企业入驻,可以立足海盐,打造浙北的钢材中转枢纽。”
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县的海盐,也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迎接上海的特色农业项目“落地生根”。来自上海的李培华租用了234亩流转土地,建设大规模种植基地,从事精品果蔬、农产品的种植开发。
“我在上海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找到合适的土地。而在海盐,‘两分两换’为发展大规模特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产品也能就近销往上海、杭州、嘉兴三大重要市场。”李培华高兴地说,投资近百万元的一期50亩大棚种植基地已经建成。李培华还说,海盐有着传统农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希望更多的农业项目进来,这样的话无论是设施还是技术都能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