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月15日讯 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没能阻挡浙江农民增收的脚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和省统计局今天发布消息:200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7元,成为中国首个农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省区。
当记者今天把这个消息告诉兰溪种粮大户黄崇茂时,这位老农感慨万千:“万元户”曾是富裕的代名词,当年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的收入就是“万元户”!
我省在2009年实现这一历史性突破弥足珍贵。“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增收难度明显加大。”省农办主任夏阿国告诉记者,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助农增收措施和经济整体回暖,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增长8.1%。
194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7元,1978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增长逾200倍。
浙江农民富甲天下的背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史。省政府咨询委“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说:“浙江农民富,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率先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改革,掀起了创富浪潮。”
临安市横路乡登村村农民徐吉军记了20多年家庭收入账。10多年前,一家人守着几亩口粮田维持生计;5年前,徐吉军贩起了山核桃,家庭收入节节攀升;2009年,全家收入超过8万元。
徐吉军是浙江农民致富的缩影。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高级统计师张祖民介绍,浙江农民收入构成中,农业以外的收入超过80%,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逾七成。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相加人均达898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89.8%。
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稼穑,但浙江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越来越丰厚。磐安农妇厉秀月2000年起种辣椒,带动全县3000多位农民创富,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什么来钱种什么”,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在全国率先消除了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目前正在实施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将带领全省农民向着“户户小康、人人小康”迈进。
农民收入破万元的密码
200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万元标杆,成为全国所有省区中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率先突破万元的省份。
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
人们不禁要问: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为什么农民却这么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滚滚寒流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万元收入又是如何取得的?
人均万元,来自哪里?
2009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流,省委、省政府明确把促增收作为2009年浙江“三农”工作的突出主题;2009年7月,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全省上下殚精竭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浙江划出了一条农民收入上升的喜人曲线。如2009年我省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政策,实施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仅此一项,全省粮农早稻比上年增收1.6亿元,增幅达24%。
让我们再来看看人均万元的具体构成。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可以分三大部分,即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最新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这三块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是推动浙江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业或从事其他各种劳务活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519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51.9%。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工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下半年企业开工增多,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有所加快,全年保持了10.2%的增幅。
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人均3788元,比上年增长3.7%,占全部纯收入的37.9%,其中牧业收入受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出现下降,但由于粮价的上涨和政府各项补农措施力度的加大,农民从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中得到的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126元,比上年增加123元,增长6.2%,其中家庭工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收入增幅较大。
2009年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是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1025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全部纯收入的10.2%。非经营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农村多种经济成分的活跃,股份合作、房屋出租等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是外部转移支付的增加,如国家出台的各项农业补贴、农民被征用土地的补偿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都对农村居民非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一路快跑,动力何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划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农民收入增长曲线。194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7元,1978年也只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新中国成立60年间,浙江农民收入增长逾200倍。
浙江山多地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全国一半,既无资源之优,也无政策特殊之利,农民收入却一路领跑,奥妙究竟何在?
我省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省政府咨询委“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剖析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浙江农民富,是因为浙江农民创富。”
一个“创”字,道出了农民增收的根子。在顾益康看来,浙江农民致富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化”——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要特色的城镇化、以发展专业市场为主要特色的市场化。
改革开放初期,善于闯市场的浙江农民率先创办乡镇企业,并悄然孕育了股份合作、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模式。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采取“不争论、不棒打、不乱扣帽子”的宽松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提高大发展的政策。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浪潮,造就了浙江“百万农民创业、千万农民就业”的创富神话。有资料表明,浙江平均25人中就有一个老板,他们当中许多是农民。如今,浙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告别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70%以上的农民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这就是浙江农民富甲天下的奥秘所在——“多数农民不稼穑”,他们走南闯北,进城入市,务工经商,形成了一个充满内生动力的增收机制。
大批农民离开田地,大大缓解了浙江农村人口和农业资源的矛盾,显著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浙江在总体上形成了“不种地富、种地不穷”的良好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实践表明,庄稼地照样有金可掘,浙江农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进而迈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了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
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大提高,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创业人才成为新型经营主体。
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浙江注意解决“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积极扶持弱势群体。浙江在全国率先消除了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目前正在实施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从解决区域性贫穷向实现户户小康转变。
2005年,浙江全面免征农业税,2008年起又率先停征林业“两金”,浙江农民在全国率先实现“无税一身轻”,与此同时,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强。这些,同样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浙江农民在土地和房屋上的租金收入有所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另外,随着农保、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机制的完善,大病救助、农民工工伤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开始为增收助力,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新“筹码”。
浙江农民富甲天下的背后,是浙江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大机遇、大环境,破除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在农村领域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伟大实践。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取得了超越梦想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三农”发展之路,为浙江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这,正是浙江农民年收入突破万元的创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