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8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农房改造建设事关民生,事关转型发展。湖州近几年掀起的“住房革命”,将新农村建设和农宅集约化改造相结合,探索形成了集中新建、中心集居、保护改建、危房改造四种类型,不但加速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还腾让出大量稀缺的土地资源。
近五年时间,湖州市复垦土地建设用地3.66万亩,新增耕地2.95万亩,获取用地指标2.41万亩。根据这几年的建设规划,至明年底止,湖州市要让30万农民住上新房。
农民社区“透”出城市味
“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今天终于住上了城里的房子。”农户钱阿新说。
钱阿新是前村村民,2004年一家五口搬进八里店社区,住上了287平方米三层楼的小洋房。室内窗明几净,有书房、电脑房,也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除了新居,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了。傍晚时分,社区内村民们或散步、聊天,或走进阅览室,品香茗、看书报,或参加村里自发组织的文体团队,兴致所至,轻歌曼舞。“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宣告新农村建设由此开局后,近几年,湖州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领域成绩瞩目。
2003年至2008年底,湖州有约7.3万户像钱阿新一样的农民住上了新居。全市累计完成改建1702万平方米,直接投入108亿元左右。
类似八里店社区这样的大型安置社区,还建设了幼儿园、中小学、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作为配套设施的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水上农民公园”。
记者从湖州城乡住房工作协调委员会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09年,湖州再完成农房改造建设13668户,完成改造面积314万平方米,并帮助1610户农村困难群众进行了危旧房改造。
以细节和质量让农民放心
在农村住房改造过程中,湖州按照“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的思路,因地制宜多形式开展。
“农民祖祖辈辈住在一个地方,我们尊重他们对土地的情结。”湖州经济开发区副主任丁泉观告诉记者,湖州农房改造注重因地制宜,具体到每家每户拆不拆、建不建、迁不迁的问题。
虽然由于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难免会出现一些让群众不满意的细节。丁泉观回忆起原来有一位住户,说新房子采光不好,不愿意搬。“我们就想办法,在层高上减了1.6米,满足了这位住户的需求。”
“农房改造对农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无论是小细节还是房屋质量,都必须严把关。”丁主任介绍,农户原来住的自建房都是小楼房,而搬迁房多为多层或高层公寓,为了让住户在质量上放心,搬迁房的开发、设计和施工企业都是一级资质或骨干企业。
目前,湖州市已累计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172个,占总行政村数的17%,建成农村新社区63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湖州的“造”地和“生”钱经验
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湖州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住房改造,如何跨过土地这道槛?
记者了解到,湖州农房改造主要依靠指标“留”地、复垦“生”地、周转“用”地,通过用地制度、复垦开发,不仅未浪费一分土地,还整理盘活了大量土地资源。像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通过村庄整治、新村建设,仅一个村就盘活土地1890亩。
自2003年至2008年底,湖州市复垦土地建设用地3.66万亩,新增耕地2.95万亩,获取用地指标2.41万亩。2009年,全市又完成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8554亩,盘活存量土地3529亩。
其中,集中新建了吴兴区八里店社区、湖州开发区清河嘉园等38个拆建安置社区,集聚人口11.06万人。累计有1.82万户群众到中心村建房,缩减自然村2433个,推出农村宅基地5000多亩。
农房改造的钱从哪里来?尤其是危旧房改造多涉及贫困户。
记者从湖州城乡住房工作协调委员会了解到,在农民自筹之外,湖州打开思路搞创新,在传统的乡村互助式之外为农民盖房融资开辟了市场化之路。农民手上的一些死资产也被政府想方设法盘活,转化成了农房改造可用的启动资金。
在探索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投融资新机制上,湖州市赋予农民宅基地和房屋用益物权,推出“农民新家园贷款”,加大金融支持农房改建的力度。2009年上半年,湖州市5家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向514户发放建房贷款2890万元,发放农村连片改造项目贷款1900万元。
同时,创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采取银行融资、BT(建设、移交)等方式也拓宽了融资渠道。至2009年9月,全市9家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已筹资23亿元。
湖州农房改造建设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竖起一杆旗帜,去年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还专门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和八里店农民社区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