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原本想用手中的闲钱多“生”点儿钱,结果参与了一家纺织整理公司的集资后,不但没有挣到钱,至今本钱也没有要回来。一想起这件事,桐乡市民沈某和施某等人就后悔不已。日前,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受骗的经历,他们希望人们不要再被所谓的高利息所蒙蔽,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中。
最高月息有1毛
2007年5月,顾某和吴某两人在连云港投资设立了一家纺织整理有限公司,因购买设备及维持经营的需要,开始向朋友以及熟人集资。当时他向朋友以及熟人借款的承诺是月息3分或者4分,也有月息1毛的。“如果按3分算的话,1万元1个月的利息就是300元。如果按1毛算,那利息就更高了。所以我当时就把钱借给了他们。”其中一名受害人说,开始的时候他拿到过一点利息,这让他觉得挺实惠的。据他自己介绍,前前后后他总共借给两人300多万元。
当时,施某并没有看好这种挣钱的方式,但是看到周围不少人借出钱之后,每月确实拿回了“真金白银”,在对方的一再诱惑之下,他也拿出自己的闲钱给了顾某和吴某。“其实,也怨我自己,我要是意志坚定,也就不会上这个当了。”施某现在很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
本钱都难以拿回
从2008年2月到2009年7月,在顾某和吴某高额利息回报的诱惑下,先后有20多人将1000多万元交给了顾某和吴某,等着拿利息的他们想不到这两人竟然玩起了失踪。原来,这两人建立的公司效益不好,他们借来的钱,大部分用在了归还前期债务的利息以及填补公司经营的亏损上。
这让借款人很是担忧,既然公司在亏损,高额的利息回报怎么能实现呢?而且按照约定,偿还借款的时间也到了。于是施某、沈某等人去找顾某和吴某准备要回自己的钱。多次被催讨之后,顾某和吴某竟然躲了起来。2009年8月初,顾某和吴某两人由于无法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逃到了云南省普洱市。逃到那里之后一个月不到,还是被债主找到了。债主赶到云南,向当地警方报警,两人被抓获,后被桐乡警方带了回来。
沈某说,集资款还没有拿回来,现在留给他们的只有一张张借据。据调查,包括利息在内,顾某和吴某两人已经打了1873万多元的欠条。
想占便宜易上当
几名被非法集资坑害了的市民提醒人们,人往往都是因为想占便宜,头脑发热,导致吃亏上当。
而顾某和吴某则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表示,是由于连云港当地的政府没有给他们办好土地证。顾某说,当时招商的时候,当地政府许诺,到2008年9月份指标下来就给他们办好土地证,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弄好。”如果有土地证的话,可从银行贷款,然而土地证一直没有拿到,当地政府又要求开工厂,我们就只好四处举债。”
记者昨天从桐乡市人民法院了解到,法院已经开庭审理了顾某和吴某两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目前还没有作出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