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名片
余延青,嘉兴日报综合新闻部记者,五年前辞掉老河口市广电局工作来到嘉兴,一不小心成了新嘉兴人,虽扎根嘉兴但心系家乡。
过年地点:湖北省老河口市
当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我不得不用一个记者的眼光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这个内地欠发达城市——湖北老河口市,包括它的前世今生。当然,更为关注的还是它的未来。
说实话,在浙江城镇化一日千里的今天,老河口并没有太大变化,一如往年。然而,对一个每年都要回家看一次的人来说,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裂变,思想观念在变,信心在变,城市也在变。一位老同事告诉我:“我觉得现在老河口真不错。”不错的背后是一个承载着老河口人希望的工业区的兴起,一个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大型楼盘的封顶,一个大型城市中央广场的建成……
2009年,老河口市GDP突破80亿元,这个数据放在浙江来说,也就是一个乡镇的水平,然而当地政府在措辞中用的是“突破”。“突破”一方面表现在17.5%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其总量在襄樊各县市中排名第二。对于多次错过历史发展机遇,长期停步不前,甚至还曾被摘下省计划单列市的老河口来说,这些数据以及支撑这些数据的发展态势还是令人看到了希望。
春节,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老河口人带着一年的收获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在给这座城市带来繁荣和强大的消费购买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之间思想的碰撞。工业区内已有十余家企业进驻,城市发展的后劲开始逐步显现,工资水平在逐年上涨。
“还要不要外出打工?”不仅成为饭桌上大家讨论的话题,也成为一些企业在与沿海城市竞争人力资源时重点考虑的问题。记者在浏览当地主流网站时发现,置顶的帖子都是企业的招工信息,而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场所,也时常可以看到企业招聘的横幅。
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对于很多老河口人来说,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十几年大批量的流动中,也形成了当地的打工经济。这些外出人员,不仅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和嘉兴异曲同工的是,嘉兴采取各种措施善待新居民,而老河口则在采取各种措施获得外出人员的支持。春节前夕,老河口的领导特地赶到深圳、北京等地看望慰问老河口儿女,同时还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工作站,加强与外出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外出人员的地位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要发展,唯有招商引资。在沿海经济转型升级和内地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内地小城市也开始忙着争夺发达地区的溢出企业,同时污染也不可避免地来到这些小城市。“是先发展经济再解决污染问题,还是又要自己的青山绿水又要环境不受污染。”在和朋友的交谈中,或者在当地网民的言论中,时常可以听到类似的争论。
“千万不要引进污染项目来老河口,穷点没什么我们可以出去打工,挣到钱回家养老多好。”“有了好的环境,等那些有钱人都来我们老河口买房养老,我们的商机不就来了吗?”“老河口目前环境还可以,汉江水还没污染,土地也还肥沃。不要污染环境了!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果和损失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在这个倡导低碳环保的时代,着实令人振奋。
记者感受: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虽然漂泊在外,虽然一年也就一次近距离地亲近自己的家乡,但我的根还在这里,和千千万万在外的游子一样,我希望它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根据安排,我要写篇回乡见闻,我想我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变化。通过这篇笔记,我想让嘉兴人能看到一个并不熟悉的地方,也希望有兴趣到内地发展的企业家们去支持我的家乡。
窗外的雪花在悠悠地飘着,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围坐在炭火边、煤炉旁,吃着刚刚包好的饺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在那时点上一挂长长的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时代在变,很多东西都在变,不变的是这里的年味和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