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独山港镇周圩村19组,原本有一段200多米长的坑洼“烂泥路”,但没几天就变身成为一条2米多宽的水泥路,连接了12户村民的房子,村民出入也方便不少。村党总支书记费建根笑着说:“这几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不是很宽裕,这条水泥路是村里的一条通组支路,12户村民自掏腰包修了路,最多一户出了5200元。”
村民缘何自发出资筑路?费建根分析认为,主要是这几年,村里的干部与村民们的关系都很和谐。尽管村里的集体经济一直都比较紧张,但依然通过“双百结对”、发动企业捐助和争取民政救助等方式,为村里的困难户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如此,村里还把一些利用率低的零散土地集中到一起耕种,以每亩60元至70元的价格补贴给村民,减轻负担。不仅如此,村里还千方百计为村民创造农业增收的条件。村里的三官塘、姚河塘农田灌溉区年久失修,造成水电资源流失和浪费,这让村干部们彻夜难眠。去年2月,在村里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干部们先后多次找到市镇和水利部门,为村民共同筹措了16万元,对灌溉区内的1600亩农田和两座机埠进行了“大手术”,埋设了2000多米的U型槽和800多米的地下瓦管,有效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为农户种植无公害水稻创造了条件。
村干部一心为村民造福致富,村民们也忙着帮村里解决难处。于是村民张在民召集组里其他11户农户,商量集资修路的事宜。很快,村民们便拧成了“一条心”,初步定下了每户支出1500元钱筹资造路的方案。村里有一户困难户,家里已多次收到村里为他家争取的民政救助资金,去年他家的丧事也由村里帮忙办的。在这次集资过程中,该户农户坚持拿出1500元钱,为筑路出一把力。“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大家建设家园的这份心。”张在民说。
水泥路筑好了,村民共建新农村的脚步依旧在延续。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村里与村民以合资参股的形式建造农贸市场,目前已投入资金超过75万元,并为7亩建设用地办好了土地证。不仅如此,今年年初,村里争取到了“两新”工程“1+X”中一个集聚点项目,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