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雪英 女 45岁 七星镇澳星绣花点负责人
“大家做绣花都是跟着她做起来的!”“她是我们镇里第一个做绣花的……”在七星镇,很多妇女都知道沈雪英这个人。在这个镇上,有十多家为服装企业做配套加工的绣花店,这已经成为很多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沈雪英正是全镇从事这一行业的“第一人”,正是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并加入到了这一行业中。
1988年,沈雪英还云英未嫁,经常帮家里做农活,但在冬天农闲时,总想找点其他的事情做。那时候,嘉兴市区已经有人在做绣花加工了,沈雪英一直很喜欢女红,于是赶到火车站附近一个绣花点专程学习。
最初她只是作为兴趣来学,但当她把一些花样带回家绣时,吸引了越来越多村里的姐妹,有的跟她学绣花,有的让她帮忙也带些货回来做。因为绣花可以带回家做,时间上比较自由,很受大家的欢迎。
一传十,十传百,最初的几年,她只是给大家帮忙带货,渐渐聚拢了三四十人,量越来越大。她寻思着自己代工的主要是一些羊毛衫厂,农闲的秋冬季正是生产旺季,大家这个季节一般都有空,也能多一笔补贴,于是干脆“转型升级”做起了专业“经纪人”。到了1992年,来她店里拿货加工的当地妇女已经有100人左右,她也成了“老师傅”。
拿货绣花看着容易,可不是每次厂里都提供样衣或图纸的,有时可能只是一张照片。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沈雪英就把照片放大,细细研究针数和下针部位,自己画出图纸,做出样衣,拿给工厂确认后再拿回来让大家照着做。开始时,全靠沈雪英和丈夫骑自行车送货,后来换成摩托车,现在交通工具变成了汽车。当初靠自行车和摩托车送货时,沈雪英两口子可没少吃苦头,有一回,丈夫开摩托车送货时摔断了腿,她只得扛着两个近1米高的货物袋坐公交车送货,每次回来都累得气喘吁吁。
比起这些,让沈雪英觉得更难的是结账。有时老板产品销路不畅,他们的加工费就被一拖再拖。沈雪英想到自己带着的几十个姐妹都等着这些钱贴补家用,于是经常自己拿出钱来先垫上,最多时一下垫出去好几万元。
“怎么都不能委屈了大家。”因为她讲信用、仗义,尽管1998年开始镇上的绣花店越来越多,她的生意却还是照样红火,如今年产值在80万元左右,有40人左右的队伍长期跟着她做,不肯“跳槽”。杨雅萍就是其中之一,她从1992年开始跟着沈雪英做绣花,那么多年来从没离开过。她说,这里姐妹们都熟了,大家关系好,就像自己家一样,每年收入能有2万元左右,沈雪英总是按时按价给大家发工钱,觉得很可靠。苏州一家绣花厂的老板章建新也慕名而来,打算跟沈雪英合作,大家互通有无,“我干这行很多年了,经过挑选决定跟她合作,很多人说这家信誉好,我们合作起来会比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