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正在做工作报表的金周。去年7月份,刚刚大学毕业的金周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会,在晨光电缆公司找了一份见习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他非常珍惜,3个月后,由于工作突出,他被转为了正式员工。但金周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愿意先见习再就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记者通过采访也了解到,我市提供的400多个见习岗位有280个岗位无人问津。
420个见习岗位受冷落
我市从2007年开始面向全市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推出见习岗位,并专门出台优惠政策,规定见习期为3-6个月,见习期间企业每个月至少为见习大学生发放当地最低工资补贴。同时,每聘用一个见习大学生,市财政按人均每月500元的标准补贴见习单位,并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成立见习基地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企业的欢迎。据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聘用了10个见习大学生。“由于有充裕的见习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是否适合这个岗位,这有利于我们选到更优秀的人才。”该负责人表示。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去年,我市又新增了16个见习基地。目前,我市共有20个见习基地、420个见习岗位向未就业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然而,许多大学生和待业青年对见习基地却似乎并不感兴趣,很少有人主动走进见习基地。据了解,目前,只有140人在见习岗位上就业,见习岗位的空置率近七成。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主因
“见习岗位空置率高这一现象在意料之中,这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市就业管理服务处主任陆云富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见习岗位遇冷跟大学生心态有关,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一毕业就能落实工作,这点从各大招聘会上可以看出来。每次人才招聘会,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简历到处投,甚至出现了上百人抢一个岗位的场面。
另外,未就业的大学生大都缺乏技能和特长,而劳动部门提供的见习岗位基本为技能型岗位,多数学生达不到用工要求,这是见习岗位空置率高的另一个原因。“我市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见习单位对专业技能类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光机电产业需要的见习人员最多,占全部见习岗位需求的30%左右。而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见习人员就比较少。”陆云富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80%的见习岗位明确附带包括专业、学历、从业资格证、特殊技能等相关要求。见习学生的动手、创新、学习、交往沟通和分析表达等能力,是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内容。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见习以及择业过程中更占优势,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不少大学生自身素质还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而使见习岗位遇冷。
新增300个技术型见习岗位
据了解,截至目前,在我市见习岗位上实现正式就业的大学生达到100人左右。还有很多人通过见习岗位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因此,虽然出现了见习岗位遇冷的现象,但陆云富表示,我市今年依然会联合更多有责任感的企业,预计今年将新增300个技术型见习岗位。
“关键还是要摆正心态从基层做起。”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胡建飞认为,今年虽然经济回暖、企业招工增加了,但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今年我市又有2600多名大中专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胡建飞表示,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基层岗位,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下一步,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将通过与高校等继续联合开展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讲座等方式,通过各类培训,从实际技能上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