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宁市周王庙镇石井村,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个叫余家埭,一个叫毛家埭,两个地方有一种很特别的土特产——海宁冬菜。
村民们说,海宁冬菜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土菜,“它的种子都是自留的,农资部门没得卖,它的加工方式很特别,腌好了特别香……它在冬闲时期和桑树套种在一起,现在已成为我们增加收入的一种新途径了!”
但是,海宁冬菜在变成当地村民增收“香饽饽”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冬菜成为乡村风景
昨天上午,记者一走进余家埭,就发现一片片桑园环绕的这个小村落里,每家都有非常整齐的水泥池子,池子旁的小房间里都放了一只只封了泥的小罐子,这便是海宁冬菜。
家住余家埭7号的村民祝叙财从门前的桑园里挖来一棵绿油油肥嫩嫩的菜对记者说,这便是海宁冬菜,“这菜没腌制的时候,怎么吃都不香,但是腌了之后,非常鲜美爽口,怎么烧都很好吃!”
祝叙财还说,海宁冬菜是每年10月1日前后套种在桑园里的,来年开春收回来后,在家门前的水泥地上晒一两天,就可以拿到水泥池里腌了,“腌的时候,放盐有讲究,还要用脚踩,腌得差不多了,还要和稻草一起放在甏里,用泥封住口……这个过程很好玩,不用任何防腐剂,一些城里人见了,老说这是风景呢!”
村民年增收80万元
“我们这里的海宁冬菜是从盐官城北村传来的,因为以前的海宁政府所在地是盐官,这种当地独有的乡间土菜没名字,就叫海宁冬菜了,但后来,城北村很少种这东西了,海宁冬菜就慢慢地到了我们这里!”余家埭和毛家埭的不少老人告诉记者,海宁冬菜最初传过来的时候,虽然家家户户都会种一点,腌一点,“但弄得并不多,主要都是自己吃的!”
时间一久,村民们在种植和腌制过程中掌握了一种更成熟的方法,同时也看到了每年给菜下种的时候正好是桑园冬闲的时候,所以就尝试着和桑树套种,取得了更大成功。“冬菜越种越多了,腌得越来越香了,家家户户都吃不完,怎么办?毛家埭的毛发明和毛国兴等人就在外地找市场,就这样,大家的菜就接二连三地被湖州人买走了!”
据毛国兴介绍,几年来,湖州人,特别是长兴和德清人现已对海宁冬菜“吃上了瘾”,每年这时候都会来要货。“不少人都说毛家埭和余家埭成了湖州人的海宁冬菜基地了!”据了解,余家埭目前住着20多户人家,毛家埭住着40多户,这60多户家家都做冬菜,少则三四百甏,多的两三千甏,“以每甏25元计算,这些冬菜每年至少可为村民增加收入80万元左右!”
期待整合突破瓶颈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虽然海宁冬菜现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和农民增收的“香饽饽”,但是很多农户对其进一步发展还有不少忧虑。
“海宁冬菜虽然总体销售得不错,但几年下来并没有更大的发展,它没有统一的品牌,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销路基本上还是湖州地区……由于冬菜都是农户自己制作,有人做得粗,有人做得细,会影响整体价格,再说了,卖时连甏一同拿出去也不方便!”在余家埭和毛家埭,不少农户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海宁冬菜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消除分散的小打小闹的不利因素成立统一的合作社,创统一的品牌,建统一的营销队伍,像斜桥榨菜、杨庙雪菜一样在更大范围打响品牌,做真空的小包装,争取将销售渠道拓展到更大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