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重视成绩与升学率的同时,如今学校也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新学期才开始不久,南湖区各中小学校就纷纷行动起来,用或传统或创新的方式,为学生“煲”起了美味的心灵鸡汤。
插班生配“小助手”
新同学,新老师,陌生的学习环境,对于每个插班生来说,新学期总要经历一段较“痛苦”的适应过程,就读寄宿制学校的插班生则更甚。“这段时间要分外关注这些插班生。”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德育处的王老师说,对此他们做了一些小尝试。
“开学第一天,我们根据孩子双方意愿,为新来的插班生配备‘小助手’。”王老师介绍说,“小助手”的职责就是带领结对的插班生熟悉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并及时将新同学的情况与老师交流。“有了好伙伴,插班生就能更快地融入班级这个集体。”王老师说,这个尝试效果不错,目前新来的插班生学习生活情况都很好。
心理社团除“心病”
舞蹈社团、羽毛球社团、围棋社团……这类社团在学校里很常见,但这学期刚开始,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则成立了一个特殊的社团——“毛毛虫”心理社团。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为讲课讲座,成立心理社团主要是想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效应。”该校负责心理教育的曾鹏老师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成立心理社团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目前,心理社团已从100多名学生中挑选了38人作为第一期社团成员,成员的主要使命就是帮同学走出心理困境,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为同学打开一个心灵通道,丰富大家的校园生活。
校刊增出“家长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学期,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借鉴和选择更为合适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余新镇中学“紫馨工作坊”将校园心理教育刊物“紫馨小报”进行了扩版,在原来每周一期学生版和半月一期教师版的基础之上,增出了“家长版”。
翻开“家长版”,里面的内容十分实用,主要涵盖了青少年时期的各种特征和表现,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家庭教育的优秀方法和策略,专家对不良家庭教育的诊断,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