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这个月起,我要成为一名农民了。”昨天上午,海盐西塘桥镇某针织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伟祥来到位于该镇新兴村的一块田里,仔细规划着这片面积超过150亩,被自己称为“希望的田野”的土地。这块地是这个月刚刚流转出来的,同时也使他成为2010年一次性通过流转得到土地最多的企业家。
其实,在孙伟祥之前,今年已有很多海盐企业家盯上了以上这块土地,其中不乏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友邦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海盐农业龙头企业,但孙伟祥却成为了其中的幸运者。“我看准了,现在投资农业是一个好时机。”孙伟祥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
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这并不妨碍孙伟祥对投资农业的看好。他告诉记者,他争取在5年内通过流转得到5000亩土地,而且最好能连片,打算种植紫米,“对于种植紫米,我已经做了大量功课,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不仅海盐个体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热情高涨,而且海盐农业部门也主动出击,请来专家为全县农技专家传授招商引资“秘诀”,并制定了2010年海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并将以农产品节庆活动为载体,为海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看到各类资本纷纷进入农业领域,满心欢喜的除了那些企业家们,还有一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在农民们的心目中,企业家投入资本,经过土地流转以后,最终让农民鼓起了腰包。海盐农民如今都开心地称土地流转是农民增收的“转换器”。
于城镇江渭村9组沈培君夫妇,过去一直在自己的地里劳作,一年到头就收一季麦子和一季晚稻,净收入不足1000元。但是从去年7月1日开始,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了海盐强农农业生态园后,每年可以拿到1610元流转费,而且沈培君还去了县城的一家企业当门卫,妻子范凤珍则成了生态园里聘用的农业工人,平时帮忙干点栽种、锄草、施肥等杂活,夫妇俩加起来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粗略算算,我们俩一年收入能有一万元,挺不错。”沈培君说。
强农农业生态园去年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了500多亩土地,其中400多亩种上了猕猴桃,到今年9月就可采摘上市,收获以后,农民们还能再提高收入。据统计,在海盐,像强农农业生态园这样通过土地流转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已经催生出66个,在给农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昨天一大早,记者来到这片农业生态园,看到农业工人们在田里锄草、开沟,那股劲头比以前可是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