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洋奶粉的涨价风波还未平息,这次要提价的轮到了国产奶粉,雅士利、南山等品牌预计4月开始上调售价。掌握了市场话语权的洋奶粉,通过提价扩大利润,而为了避免市场流失利润分流,亦步亦趋地跟随洋奶粉也成了不少国产品牌的无奈之举。
紧跟“涨价潮” 国产奶粉也要提价
刚生完宝宝一个月的钱女士这两天去超市采购了一箱奶粉,为的就是躲过山雨欲来的“涨价风”,“现在正是宝宝吃奶粉最厉害时候,一个月四五桶是少不了的,如果涨价,真要差不少钱。”
钱女士的担心并非空想,日前,雅士利集团宣布从4月1日起上调普通金装和阿尔法金装两种奶粉价格,平均涨幅为10%。据称涨价原因主要是原奶、白糖、运输等成本价格上涨。此外南山、贝因美、伊利等品牌供应商也在酝酿涨价。
而回顾3月初的洋奶粉集体涨价风波,国产奶粉的“涨价潮”多少有点跟风的意味。3月初,洋奶粉代表美赞臣在不少城市上调销售价,美赞臣嘉兴总代理商嘉兴市蔬菜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早在2月10日美赞臣就计划调价,实际调价从3月开始。
“从3月1日开始,我们超市的美赞臣奶粉上调了价格,幅度在15%左右,目前国产奶粉方面我们暂时没有收到调价通知书。”好又多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忧心质量 催生国外奶粉代购
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至今,洋奶粉与国产奶粉时不时传出涨价的声音,再加上对国内奶粉质量的不信任,奶粉代购俨然成了一个新兴的行当。
网店“多多妈的孕婴小铺”的出现正是始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我们家宝宝是在2008年年底出生的,当时三聚氰胺事件刚发生不久,我们不放心让宝宝吃国内的奶粉,就让在新西兰的朋友帮忙买奶粉。”店主告诉记者,随着带的数量和次数多了,她萌生了开一个网上奶粉代购小店的想法。
“来我这里买奶粉的妈妈大多是为了‘买个放心’,所以1段和2段奶粉卖得最多。”该店主告诉记者,生意比较好时一般每个月能卖出近30箱奶粉。
而代购洋奶粉对于不少家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我们家宝宝一般一个月要吃上4桶900克的奶粉,以一桶150元计算,一年光奶粉钱就要7200元,而且代购奶粉还要支付运费、关税以及人工费。”一名经常光顾“多多妈的孕婴小铺”的女士说。
“出现奶粉代购小店,说明大家对于奶粉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国产奶粉尚未完全摆脱信任危机。”市区一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超市里,外资品牌奶粉占奶粉销售总额的60%~70%。
该负责人认为,成本上涨只是奶粉厂家频频掀起涨价潮的一个因素,“涨价和各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不无关系,目前在奶粉市场上,洋品牌基本操控了行业话语权,由于害怕与洋品牌差距拉大从而导致利润减少,国产品牌只能选择跟风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