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信息爆炸,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等各种媒介,携带着海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在给人们带来信息盛宴的同时,越来越使人对过多自发汹涌而来的免费信息产生无奈感、厌恶感。因而,信息搜索归类和信息加工增值(解决信息优劣、价值高低)是当前信息社会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
报纸在信息传播的容量和速度方面都无法和电子媒体相比,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虽然其新闻纸的基本功能不会丧失,但原始新闻信息在报纸生存发展中的贡献率,将大大降低。依托海量信息,做好信息加工增值,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各类信息,将是报纸生存的主要手段。
近些年来,各家报纸在信息加工增值实践方面,都自发地做出了许多不同的努力,频繁改版,更新采编报道手法和策略。但基本上还处于自发摸索阶段,其特点是零散,不成系统,没计划,缺理论指导。因此,对已有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提高,对信息加工增值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事。
信息的本质:事物的联系状态,关系集
理论原理的探讨,当从理论元素——基本概念开始。正确理解“信息加工增值”中的“信息”和“增值”,对新闻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但“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仍然众说纷纭,据说有关信息的定义超过了200种。所以,中科院在编写《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时把“什么是信息”列为其中一个难题。①
在新闻理论界,信息的本质被理解为不确定性的消除。依据这种理解,报纸上刊登一条新闻,对新闻发生现场的人来说,这条新闻没信息,而对其他人来说就有信息。这样,事物的信息不是自身固有的属性,而是一个由接受者决定的外加属性。这显然不是信息的本质。
探讨信息的本质,最好的出发点就是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一段著名论述。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②这里,维纳把物质、能量、信息并列以示相互区别。维纳的这一段论述为信息本质的探讨指出了方向:一是唯物论的本体论方向;二是在构成论层面,将质量、能量和信息并列、对比研究,从而揭示出信息的本质。
笔者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遵循并列考察质量、能量、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路,详细论证了“信息的本质是事物的联系状态或关系集”。信息的传输就是关系集的同构映射传送。“信息量是联系状态的复杂程度,量上取决于构成事物的元素数量及元素间发生联系的数量”。
在由拍摄对象物、摄像机、电视发射台、电视机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中传布图像,图像信息的载体经由光线、磁片、电流、电磁波等多种变化,但有一样东西在每一种信息载体中都必须保持不变,那就是所传递图像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集。每一次转换,都是将这个关系集在不同信号系统之间作一一对应的结构映射。可见,这个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集就是所传输的信息。所传输的点数量越多,所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
正确把握了信息和信息量的本质,对信息过程的研究把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加工增值:真实准确,针对性强,详略深浅适度
因为信息的本质是事物的联系状态和关系集,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关系集,事物直接释放出来的具体的一个个信息,因为来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会让接受者产生不同的反应,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为了客观、全面认识事物,需要对有关同一事物自身的众多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对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进行分析整理,这就需要进行信息加工。
以原始信息为原料,运用各种信息加工处理手段,依据某种规律、规则,对原始信息进行判别筛选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归类、排序、分析、研究而发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更高层次的关系集,产出新的信息,这就是信息加工。这些大多是案头研究分析工作,所以,擅长数据分析、深度报道的华尔街日报,其编辑人数是记者的两倍。
信息加工后是否增加了价值,关键看是否更加符合受众的需要,是否带给受众更高的满足度。至于是否具有高附加值,关键就看其加工过程是否具有高难度,其加工产品是否在给受众高满足度的同时具有独一无二性。
决定信息加工后信息价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