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虚假报道
有人说:“虚假报道正在葬送媒体的未来。”此话一语中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不难想见,如果新闻虚假失实,那它为受众提供的就是“新闻废品”,新闻纸无疑成为“新闻废纸”。因为它断送的是媒体赖以生存立足的可信度,当然也就丧失了新闻的功能和作用,直接危害了媒体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已经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应该说,笔者所在的镇江日报社没有发生过故意制造虚假新闻的事件,但转载中出现的虚假新闻不可忽视,它同样影响报纸的可信度和公信力。2005年5月,镇江日报国际新闻版在头条位置刊发了《俄贝加尔湖水有望引入中国中俄双方目前就相关事宜进行协商》。这是一篇从网上转载的稿件,当时就有读者质疑:引贝加尔湖的水到中国,千里迢迢“北水南调”,有这个可能吗?果不其然,水利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出面澄清:绝无此事。结果报道此事的相关“新闻”被业界评为当年十大假新闻之一。
出了这样的差错,究其原因,首先是信息来源出了问题,网络新闻固然快捷,但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是编辑在选用稿件时缺乏较强的新闻判别力,未能起到过滤和把关的作用。
因此,编辑上网选稿应当慎之又慎,这不仅需要编辑具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而且还需要编辑在知识、经验和理性思考上具有一定的职业水准,这样才能从这些“新闻”的字里行间甄别出真伪,从而把虚假新闻拒之于版面之外。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虚假新闻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更进一步的重视。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对京华时报等6家报纸刊载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发出通报批评。另据新华社北京2009年11月27日电:“新修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公布。”笔者认为,对于媒体来说:准则决不能成为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摆设”。
新闻误读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彰显报纸优势的新闻解读应运而生,特别是国家有关教育、医疗、就业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刚一出台,许多报纸的新闻解读便会及时跟进,既关注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又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党委政府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把服务中心与贴近民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应该说,新闻解读、政策解读对于宣传政策、吸引读者、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挖掘新闻的深度,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闻解读作为一个全新的新闻品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同的编辑记者在对新闻事实、新闻价值的认知和判别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有的编[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