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9日讯“50年前捎口信托乡亲,40年前投寄信盼来信,30年前拍电报等长途(电话),20年前装电话带呼机,10年前打手机发短信,如今上网看视频。”这句流行用语,很形象地把60年来人们的通信方式进行了概括。
今年84岁的退休干部汪维均老人,在自己的相册中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灰白色的墙上安装着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古怪的电话机,奇怪的形状、圆形的转盘都昭示着它的年代久远。斜阳下,几个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孩子在一边好奇地张望,小心地伸出手指去抚摸、拨弄……“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刚在定海街头出现,在电话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当时,县供销社旁的这台公用电话理所当然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汪维均回忆说,当时他是县文化馆一名宣传干事,经常背着相机在大街小巷走走停停,用镜头捕捉那些世俗却又不乏温情的市井场面。
注视着这张照片,忆起这些年来的改变,汪老感慨万千:电话机曾经是带把儿的,得使劲摇才能通。后来是拨号,一个直径约10厘米有孔的圆盘,变成按键好像才没多少年。电话,曾经是个人家里极少有的奢侈品。能配备电话的,只有少数身份特殊的人。“有急事,发电报!”电报,在相当长的年代都是很重要的通信手段。当时发一个字要3分半钱,这可不便宜啊。所以,“家有急事速归”几乎是当时电报的标准文本。由于电报需要层层转接,收件人经常要过好几天才能接到。汪老说,1970年,年迈的母亲病危,当时他有个哥哥在余杭农村,为了让母亲见哥哥一面,就给哥哥发了个电报。但等到哥哥赶到已是好几天以后了,母亲已经去世。
《定海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50年5月,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县城存100门总机1座,电话机约30部。1982年8月,人工电话改装成HJ921自动交换机2000门,始使用拨号式、按钮式自动电话,电话机1808部。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县城、农村还在使用“摇把子”。在嵊泗偏远的小岛,甚至还在依靠用烽火传递紧急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较为繁华的街道开始出现公用电话,它另有一个名称叫传呼电话。每个电话亭负责周围一片街坊,有电话打来,就在专用的小本上记下:某某门牌号、找谁、回电号码,然后撕下。等手上积二三张了,就去“传呼”街坊。所以那时一个电话亭得有两人,一人外出传呼,一人守着,边接来电边收钱。“通话质量差,打电话声音大得像吵架。 ”这是汪维均印象中的打电话。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汪维均的家里才安装了固定电话,这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小康家庭”的标志。汪老说,当年装电话那叫大费周章,找人托关系批条子不说,单是安装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最后还排半个多月才轮到。
进入21世纪,人们通信工具的变化一日千里。手机越来越袖珍、越来越精美,摄像、拍照、上网、3G……功能越来越强大。网上通信也从开始的电子邮件,到现在的QQ、博客,甚至连越洋电话也能在网上打。
60年岁月,转眼一瞬。遥想当年褒姒烽火戏诸侯,喜看今日远洋视频能对话,通信突然就从浪漫的幻想走进现实生活。汪老说:“老一辈的人想都想不到的,现在都有了,就如新一代的人同样无法想象过去的生活!” (舟山日报 记者 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