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你见过这样的卡片吗?你能看懂卡片里的含义吗?一张充满暗号的卡片究竟有什么用途?经过一番探究,记者才明白,原来这种卡片竟然是“白卵车”车夫对付交警的秘密武器。
“白卵车”是个老话题了,但如今,这个老话题里冒出了不少新花样。3月25日,一名“白卵车”车夫竟当着民警的面挑衅性地打起手机:“×的!车被扣了!快叫一帮人来,把这个交警给收拾了!”随后,一伙“打手”蜂拥而至,围住了交警,幸好交警用对讲机呼叫,也搬来“救兵”,才解了围。由此可见,“白卵”车夫与交警之间猫捉老鼠般的“缠斗”趋向白热化。从中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白卵”车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市区上千辆“白卵车”日趋集团化,他们组织严密,配置对讲机,相互间“信息”共享,时时掌握交警动态,使得“白卵车”横行于交警管理的空隙。若车子被交警拦住,他们则立即通知专职的“打手帮”前来助阵……
“打手帮”初现江湖
“不准打手机!”这竟是一句“白卵”车夫对交警说的话。
3月23日,交警在市区乐月街口拦下了一辆“白卵车”,车夫不服管理,大喊大叫,并打手机叫人。而后,三四个男子匆匆赶来,围住一名协警一顿拳打脚踢,等到交警的援兵一到,“打手”们立即做鸟兽散。
“白卵车”暴力抗法不是新鲜事,据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治安中队统计,在去年他们处理的治安案件中,有八成与白卵三轮车有关。但是从以往车夫随机性的暴力抗法演变成如今的“专职打手”到场助阵,着实让交警感到事态有些严重。
据市交警一大队一中队一名民警介绍,目前在温州踩“白卵车”的车夫互相熟络,并按照籍贯自成一派,而且各个派系里分工明确,有放哨跟踪的、有通风报信的,最近还新设了专门对付交警的“打手”,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即时保护“白卵车”不被查扣。在“打手帮”里还盛传着口诀:“气势要盛,尽量不动手就让他们放车,真要动手就先打协警。”
八成车夫配对讲机
昨天上午,在市交警支队非机动车管理所内,记者看到了一整箱对讲机,一共有200来只。交警介绍,这些都是从“白卵”车夫手中查扣来的,每只都价值200元以上,这里存放的只是一部分。从日常检查情况看,目前,市区有八成的“白卵”车夫都配有对讲机。
“白卵”车夫为何要配备价值不菲的对讲机?“这是对付民警检查的‘秘密武器’”,非机动车管理所所长倪志跃说。以前,车夫们就组成了一支“信息员”队伍,其中有老人,有妇女,他们负责对民警的去向进行跟踪,一有大批交警集合,“信息员”立即广而告之。后来,车夫用手机虚拟网的形式挨个挨个地通知,但手机需要一个接一个地拨打,传递“信息”不及时又麻烦,也难免会有疏漏。于是车夫将手机升级成了对讲机,在3公里内,关于交警的动态信息可以随时共享。
而且对于对讲机的使用,车夫也有内部“行规”。他们设定一个固定的短波频率,想要得到频率,车夫得每月缴纳10元钱,这10元钱,则是作为“信息员”的工资。此外,他们还印成小卡片,人手一份。卡片正面的内容为:“机子拿套号,全家都死掉(指一些车夫不缴信息费就擅自套用对讲机频率)。乱喊又乱叫,出门出车祸。看见不叫,车子被扣掉。合作愉快,共同发财。”而卡片反面则写着车夫们反侦查的“暗号”:“呼2平道就是16平道,呼13平道就是7平道……”
如今,对于交警的常规检查,白卵车夫“成竹在胸”,交警在西边扣车,他们在东边照样骑,只要随时保持对讲机畅通即可。对此,交警们反而变得“偷偷摸摸”,他们通常要采取改变集合地点、便衣、私家车出动等办法摆脱跟踪,再进行整治。
“白卵”车夫算笔账
昨天下午,在市区人民路,记者拦下了一辆白卵三轮车,见车夫腰间果然别着一只对讲机。说起如何对付交警,这名车夫柴某来劲了。
柴某说,他是安徽人,听老乡说温州踩三轮好挣钱,就过来了。他们老乡一起踩三轮的就有30多人,为了对付交警,他们是有分工,有些在家没事情的家属就派去盯梢,有些轮休的车夫就负责“待命”。一旦老乡遇到“麻烦”,他们就去助阵,柴某说:“其实也没想打人,有时候警察人少,我们人多,就可以围住警察,其余的人趁机抢回车子。”
记者问,那老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也不舒坦吧。老柴不以为然,反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去工厂打工也就每月1000多块,我们在市区买一辆白卵三轮车是500块,稍微勤快点,一天能踩个90块,那一个月就是2700块,就算每个月被交警扣个两次车,也还剩1700,也比工厂上班工资高,而且工作起来还自由。”殷诚聪方刚
》》》》记者感言
长期以来,“白卵车”成为一大顽疾,其危害性,我想不必赘述:安全系数差、在马路上东蹿西蹿,扰乱正常交通秩序……
然而,一些市民偏偏却对其钟爱有加,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出租车贵,公交车“不到步”。市民的需求恰好给“白卵车”提供了“土壤”。
作为职能部门,交警在管理中也不可谓不卖力,去年,我市交警就查扣了5万余辆“白卵车”,数目空前巨大。但如同车夫柴某所说的,骑“白卵车”既赚钱又自由,以至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老乡带老乡,纷纷“慕名赶来”,以此作为赖以糊口的职业。从而局面成了“车夫买车——交警查扣——车夫再买车——交警再查扣”的恶性循环。
如今的“白卵”日趋集团化,已呈现“组织型、信息型、暴力型”的特点,使得交警的执法难度更大了,牵涉到面更广了。看来,如何尽早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躲猫猫”游戏,让城市交通和谐发展,的确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