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昨天下午,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诵读声。操场上,孩子们放飞纸鸢;烈士陵园内,孩子们庄严肃立,向先烈致敬。让清明节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是该校“挖掘节日资源”课题成果之一。
传统节日写进校本教材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记者手中的校本教材《走进中华传统节日》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我国这几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诗词和民间传说。这本由建设中心小学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犹如一根长线,将传统节日巧妙地串联起来,这串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珠链”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据教材责任编辑董老师介绍,早在2007年,该校就开始钻研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孕育了校本教材,让传统节日走进课堂。眼下正值清明时节,重新拾起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祀、插柳等习俗很有意义。为校本教材作序的区教文体局副局长张刘祥告诉记者,传统节日是秀洲区德育内容之一,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活动,但相对单一和零散,建设中心小学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你的家乡有啥清明习俗?
记者了解到,建设中心小学有近40%的学生来自重庆、贵州等地,一道“你的家乡有啥清明习俗”的题目布置下去后,大家立刻兴奋起来。六年级学生罗燕来自重庆,她的印象中老家恪守“寒食”传统,清明节不吃荤菜,“我们会在纸上写一句心里话,挂在祖先墓地旁的树上,扫墓的时候还会放鞭炮。”
引导学生思考
活动背后的内容
“利用节日搞活动学生们最开心,但是开心过后能留下什么呢?”校长张玉甫表示,学校挖掘传统节日并不是为了热闹一时,而是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去思考活动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清明节除了祭扫先烈等常规行为外,也是感恩教育的好时机。
在《走进中华传统节日》的附页中,记者看到一些很“陌生”的名称,如“花朝节”、“春社节”、“地藏节”等。张玉甫说,学校可以为传统节日注入现代元素,以此为契机开展环境、孝敬、乡土、亲情、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