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大桥镇由桥村农户李明忠在承包的200多亩田里一边除草一边整理着土地。同样是早稻,今年李明忠的种植面积比去年翻了一番,不过他觉得反而轻松了许多,首次采用的无盘育秧技术,让他的春耕备耕方式也翻出了新花样。
上月29日播下的早稻种,这两天已经呈现一片葱绿。抽去了传统塑料秧盘的塑料薄膜上,早稻秧整齐地排列着。李明忠雇的8名工人在田间忙活着,与去年相比,雇工明显减少。“不用秧盘,也不需把秧盘搬来搬去,育秧的过程自然省力许多。”李明忠说,不用秧盘后,他自己做秧板,在塑料薄膜上打孔,再盖细土,播种育秧,这些程序看起来很繁琐,其实挺方便的,人工反而比秧盘育秧更省。“等到秧苗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卷成筒形再机插,省时又省钱。”
这是最近李明忠跟着区农机站到绍兴考察学习来的新型栽培技术。传统的早稻生产育秧、插秧、收割纯人工,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去年,李明忠采用全程机械化方式种早稻,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收割,他觉得种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这次尝试无盘育秧后,李明忠的田头农事更轻松、也更省钱了。他粗略地给记者算了笔账:无盘育秧省去了早稻生产过程中秧盘的6次运输费用,还有人工、秧盘成本等费用,平均每亩节约成本达20多元。下半年李明忠要种植1000多亩晚稻,他打算也采用这种新型栽培方式。
李明忠在传统春耕备耕中采用新技术,新丰镇净相村的生姜种植户陈继荣也全部采用大棚设施种植生姜。这段时间是排姜的最佳时期,趁着晴好天气,陈继荣在刚搭起的3个大棚内排起了姜,“去年大棚种姜还有些担心,就种了1亩,结果卖的时候价格比露地生姜高出了3倍。”今年他把全部生姜地都改用大棚栽培,期望获得好收成。
凤桥镇庄史村的毛文华昨天也在70亩地里种起了毛豆,并在毛豆秧上覆上了小拱棚,保温栽培,加速毛豆生长。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的春耕备耕也在新技术、先进设施融入过程中,展现出了许多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