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明知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本,锻造公司的陆某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一笔“赔本生意”,陆某的行为令人费解。但没想到的是,陆某心中早有打算。他准备上演偷梁换柱,用铸件充当锻件欺骗海盐的合作公司。东窗事发之后,陆某为自己的“如意算盘”赔上了9年的自由。
据了解,陆某是江苏张家港市某锻造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前段时间,他经朋友介绍,得知海盐一家公司要购买20件锻件产品。于是,陆某赶紧和对方接洽,提出了一个比较低的报价。虽然海盐公司非常纳闷:这样的报价对于陆某而言是没有利润可图的,甚至会亏本,陆某能保证锻件质量吗?针对对方公司的疑问,陆某信誓旦旦地表示能达到他们的质量要求,并保证自己有能力以这个价做出那个货。
海盐公司也曾接洽过其他锻造公司,都因报价太高没能谈成,看到陆某那么有“诚意”,所以双方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经过进一步商谈,海盐公司以总价1656000元向陆某公司购买锻件产品20件,双方还签订了1份购销合同。
事情看似进展得非常顺利,可是当海盐公司收到产品付清货款之后,却发觉不对劲。经过对产品的检测,海盐公司证实陆某提供的产品均与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不符,双方只得对簿公堂。
海盐县人民法院委托专业机构对这20件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些并不是锻件,而是铸件。锻件和铸件虽然外形酷似,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成本相差甚远。这时,陆某才坦白他在接下这笔生意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酝酿好了“良策”,打算上演一出调包计,以铸件充锻件。自以为很有生意头脑的陆某一直满心得意,他觉得耍点小聪明,30多万元的利润就能收入囊中,但他却没料到会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
前天,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宣判,陆某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