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记者获悉,市质监局发布《2009年嘉兴市全省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省、市、县三级定期监督抽查结果显示:2300多家企业200多个品种2500多批次产品的综合合格率为96.7%,批次合格率为94.2%。其中,批次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尽管如此,质监部门仍然提醒,一些行业产品品质亟待提高,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日用品。
按行业统计,批次合格率最高的是电子行业,为98.6%。其次是建材、纺织、机械、冶金、轻工等行业。2009年批次合格率最低的是化工行业,为91.2%。
记者在通报中看到两个批次合格率低于90%的产品,一个是蚕丝被,一个是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
蚕丝被:门槛低、品质不高
蚕丝被是2009年第一次列入浙江省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目录的产品。本次定期监督抽查了我市27批次蚕丝被,批次合格率为81.5%。
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标志、纤维含量、PH值、填充物质量偏差率和填充物含油率。
蚕丝被是嘉兴的传统产品。但为什么蚕丝被的整体品质不高?质监人员说,蚕丝被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利润空间大,进入门槛却相对较低。随着蚕丝被的功能优势逐渐被市场了解,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但部分小企业管理水平低,没有配备必要的出厂检验设备,加上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填充物出现负偏差、纤维成分标注与实物不符等不合格项目,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蚕丝被国家标准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将蚕丝被分为纯蚕丝被和混合蚕丝被两类,其中蚕丝含量为100%的为纯蚕丝被,蚕丝含量达到50%及以上的为混合蚕丝被。新标准的实施对规范产业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关系市民安全
去年,相关部门抽查了19批次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其中17批次合格,批次合格率为89.5%。抽检的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横截面积和应力松弛性能。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其实与市民的关系很密切,它被广泛应用于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电杆、高架桥墩、铁路轨枕等预应力构件中,属于涉及安全类产品。
2007年下半年开始,建筑工程中普遍采用管桩设计,随着周边地区建筑行业对管桩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市的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生产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我市企业起步较晚,整个行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加上产品竞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等因素,部分企业放松了质量管理,更有少数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刻意降低生产成本。这些都是造成该产品整体品质不高的原因。
据质监人员介绍,从抽检情况看,即使是合格产品,钢棒横截面积接近下偏差的情况也比较明显。人为减小钢棒直径和加深钢棒凹槽深度,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钢棒生产企业没有对生产的钢棒进行常温时效处理,而是将生产的钢棒直接送至管桩生产企业,这样对钢棒的使用非常不利,会导致钢棒在预应力张拉、蒸汽养护、脱模或成品搬运过程中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