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4日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宁波的不少台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开工率一度不足四成。时隔一年,许多台资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时转变企业经营策略,觅得了新的商机。记者近日在宁波部分台资企业调研,发现了这些企业们转型的三大策略。
两款面板,专为农民定制
最近,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的第四厂区即将启用。这个设计产能为每月200万台液晶显示面板的新厂区,是奇美专为开拓农村市场而设立的。
“一开始,我们对于进军农村市场确实挺担心。”赵森林说,由于内销中间环节多、利润薄,公司内部出现了质疑之声。可决策层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农村家庭,“假如奇美不去抢蛋糕,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为此,宁波奇美一面组织技术力量,开发适合农村消费者的新产品;一面与海尔、海信、长虹等国内知名电器制造商联系,了解它们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很快,宁波奇美就研发出22英寸和26英寸两款小型号的液晶面板,并凭借价格优势,受到了家电制造商的青睐。在第二轮“家电下乡”招标中,中标家电产品100%的26英寸液晶面板和60%的22英寸液晶面板,都由宁波奇美提供。
企业“大脑”迁来大陆
台晶(宁波)电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电子元器件。以前,研发部一直设在台北。新产品都是先经台北总部设计成熟后,再发到宁波进行量产;分公司得到客户意见后,也要先报告总部,才能进行产品改良。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局面发生了改变。2008年底,台晶电子调集了30多名技术骨干,在宁波分公司新设了产品研发实验室,主要负责开发国内市场热销的手机、汽车、电脑、彩电等产品的电子元件。
凭借这一招,台晶电子迅速打开国内市场。2009年的销售额突破了6亿元,同比增加了25%。
传统制造穿上“绿色外衣”
“这些转子轮毂、机舱底座等风力发电机组件,都是中国国电集团问我们订购的,马上就要交货了。”在宁波永和兴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铸造车间,公司负责人蔡树根热情地介绍着。
宁波有着大大小小200多家铸造企业,2006年前后市场就已饱和。一次赴欧考察时,蔡树根发现,欧洲掀起了“风电热”,世界几大风机厂都在寻找专业的铸造件供货商。当时,国内的风电产业才刚刚兴起,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还不多。蔡树根打定主意,进军风电产业。
2007年,永和兴公司高薪聘请了奥地利的冶金博士,指导开发风力发电机铸件,并与西班牙CMA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2008年,他们投资900多万欧元,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正式投产。
恰在此时,国家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国内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永和兴公司坐了“顺风车”,业绩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