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厂房集聚地,城北,曾经是老杭州眼里“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稍微讲点生活品质的人,都不愿将家安在钢筋水泥和机器轰鸣的环境中。
一切在21世纪嬗变。厂房外迁、创意产业入驻、商业综合体开工、自然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动作,使得如今的城北板块成为杭州的热门居住区;运河新城和城北新城的规划,则让人们看到不久以后,大城北板块美好的未来。
60年前苏联专家的建议
让城北工业聚集区成型
在1951年9月杭州市建设局绘制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杭州城的范围,有了一个东北向的大扩展,延伸板块到了丁桥、笕桥一带。
杭州市政府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洁行教授,从1949年开始便参与了杭州的规划设计。据陈教授回忆,当时有一个叫穆兴(音译)的苏联专家,是杭州城市规划的顾问。在穆兴眼中,杭州是一个“风景疗养城市”。为此,他建议当时的政府部门作出“北工业、南商业”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西湖,兴建大量的疗养院和商业业态,比如建在屏风山上的“上海总工会疗养院”;而以浙江麻纺厂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业企业,则被安排建在了城北拱宸桥一带。
此后数年,城北“工业区”的定义被强化了。把1954年的《杭州西湖图》、1957年的《杭州初步规划总图》、1965年的《杭州解放后建成区范围发展图》和1973年的《杭州市城市规划图》摆在一起看,就能发现:杭州在城北沿运河一线和半山杭州钢铁厂一带,逐年建设,形成了几个巨大的工业“卫星城”。
老厂房“变身”
杭州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城北的“工业化”之路走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范围的扩大,运河边的土地价值在日益提升。曾经的工业聚集区,也在悄悄变脸。
大批工业企业的外迁,使得曾经机器轰鸣的厂房,瞬间寂静下来。怎么处理这批建筑?杭州的做法是:创意化改造。
作为国内首个以工业遗存为主题的超级城市综合体项目,城北的新天地,将把老厂房、老车间和另外四幢工业遗存一道,组成具有围合感的空间,保留火车机头、龙门吊等工厂设备,让这个商业体带上了浓重的“大工业时代”风格。在风格硬朗的工业外壳内,入驻的商业业态则是潮流与创意的代表:IMAX影剧院、餐饮、KTV、酒吧、创意工作室等。新天地项目,预计在2012年全部建成营业。
看一看明天的城北
目前,拱墅区明确提出了“一城一村一区十大综合体”的发展计划。
“一城”即运河新城,这座预计总投资124亿元,规划居住人口10多万人的新城,是杭州首次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建设新城和城市综合体的区域性重要规划。
“一村”即祥符、上塘、康桥、半山、软件园5大片区城中村改造。
“一区”即桃源新区,北邻半山镇区,南面为铁路北站用地,西面为规划的康桥仓储物流用地,东面为北景园居住区和规划的生态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73公顷,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距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建成后,将成为杭州主城北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大型商贸居住区。今年初,该新区正式启动安置房建设。
“十大综合体”分别为北部软件园综合体、民生药厂及周边地块综合体、银泰购物中心综合体、杭州炼油厂及周边地块综合体、蓝孔雀及周边地块综合体、杭州煤制气厂地块综合体、杭州热电厂及周边地块综合体、大河造船厂国际旅游综合体、宏鼎国际城市综合体及田园综合体。 (都市快报 记者 肖俊健 见习记者 陈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