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着手机信号忽强忽弱的“哧哧”声,嘈杂纷乱的救护车、消防车等的警报声,以及间歇性的喘气声,记者从电话那头一个嘉兴人疲惫却乐观的讲述中得知了青海玉树灾区的一些情况:昨天上午下了半个多小时的大雪……废墟中挖出了两个人,还活着……灾区搭建起了第一所帐篷小学……
电话那头的人网名叫“唐古拉”,真名叫虞振,嘉兴海宁人。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唐古拉”背起了装满药品的行囊,远赴玉树支援灾区。据记者目前了解的情况,“唐古拉”是首名抵达玉树灾区的嘉兴志愿者。
昨天,记者辗转联系上“唐古拉”时,已经是下午5点26分。他只匆忙地回复“我正在挖掘”便没了消息。等到再次联系上时,已经是昨天晚上9点。当时,“唐古拉”正走在回驻扎帐篷的路上,他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在灾区的情况。
4月17日 遗憾和决心——
“像我这样的人就应该来!”
得知玉树发生地震时,“唐古拉”思考了几天,最后决定:立即出发去玉树。
出发前,“唐古拉”劝退了很多想同去的人。“看着很多毫无经验的人往那里赶,我痛心。玉树海拔3800米,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去的。我是个“高原老驴”,参加过几年的公益活动,没理由不去。我能去任何偏僻的地方。”有过多次高原活动经验的“唐古拉”,自信在海拔5000米以下不会有高原反应。
“玉树的条件实在恶劣,我能适应,像我这样的人,就应该来!”“唐古拉”坚定地回答记者。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没能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为救援尽力,只能在灾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频繁送去药品、课本,看望地震中致残的孩子们。这一次,他下定决心弥补这个遗憾。
“唐古拉”带上价值1000元的药品和一些食品,赶赴玉树。
4月18日 急促和兴奋——
赠药
在浙江老乡提供的帐篷中凑合过了一夜,“唐古拉”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可以赠送药品的机构,药品装满了他的大背包。
“我买的药以消炎药、抗生素为主,还有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和云南白药……”“唐古拉”带来的药,一小部分给了灾区的浙江灾民,绝大多数给了青海人民医院的救护点,医生们很高兴,这些药都是急缺的。
赠完药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但兴奋是掩饰不了的。
4月19日 奇迹和鼓舞——
废墟中挖出两个人,活的
“当听到在一处废墟中挖出了两个活人的时候,我们非常震惊!”“唐古拉”激动地告诉记者,被埋了这么久的人还活着,感觉就是奇迹。
也是这个奇迹,令“唐古拉”以及其他志愿者都受到了鼓舞,挖掘救援工作立即有了空前强大的动力。每个人干起活来都越发卖力:再快点,再快点!说不定还有活人等着咱去救!
4月20日 疲劳和欣慰——
搭建起第一所帐篷小学
一大早,“唐古拉”和其他3名志愿者又投入挖掘工作中。
他们参与挖掘的地点原是一家宾馆,然而眼下支离破碎,宾馆原先的一楼尽毁。前两天,挖掘队已经挖出两名死者,然而一位当地的老妈妈哭着喊着“我儿子还在里面”。“唐古拉”一行人二话不说,开始挖掘。
上午10点多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花大片大片的。周围都是废墟和危房,众人无处可躲,索性继续挖掘。一般的土块,他们徒手挖开、搬开,大的土块、石板,几人合力搬。然而直到夜幕降临,挖掘依旧一无所获。
整整挖了一天,只吃了几个硬面包,喝了几口水,体能好的“唐古拉”也感到疲惫不堪。记者从电话中能听出他浓浓的倦意。然而,他又突然话题一转,开心地告诉记者:“你知道吗?第一所帐篷小学已经搭建好了,现在已经有一二十个孩子在里面上学了。”
原来,他曾多次提供服务的一个四川志愿者团队,在19日晚赶到了玉树,当晚便在当地原二小的废墟上,搭建起了第一个帐篷小学。
“别人老说我支援灾区,其实对我自己而言,灾区人民也给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唐古拉”无比欣慰地说,在汶川地震中截肢孩子的笑脸上,他收获了“坚强”;在帐篷小学,从一名父亲丧生、母亲高危的9岁小女孩沉着冷静的表情中,他汲取了“乐观”。
4月21日 继续救援——
觉得能做的就去做
今天开始,“唐古拉”在玉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挖掘救人和带医疗队下乡巡诊,“下乡巡诊应该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至于何时离开玉树,“唐古拉”想了很久,说:“看情况吧!我觉得自己能做的就去做,觉得能离开了就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