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7日讯对于年龄稍长的人来说,这个季节,出门挖野笋野菜,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半山附近的居民这几天就这么幸福着,因为他们平日里又多了一件趣事:上山挖野笋。可是也有吃了亏的,家住长乐新村的俞女士,就是误食了“蕨菜”,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半山:一上午轻松挖回十斤野笋
拎一个袋子,拿一把小锄头,穿一双运动鞋,怕下雨又带上一把伞……昨天一大早,冒着细雨老杜就出发了。他告诉记者:山上只要有野竹林的地方就有野笋,不用爬太高,一般上山走十来分钟就能碰到。
“一上午挖个10斤笋轻轻松松,不过,我主要是自己吃,所以挖了3斤多就回了。炒肉,做汤很鲜的。”
野笋比一般菜市场里买的笋要细,也就拇指般粗,竹子也不像印象中的那种大粗毛竹,也是拇指般粗细。地里冒出来的笋,短的十几厘米,长的三四十厘米。杜师傅手法很熟练,拿小锄头往地下刨两下,一敲一掰,就成了。“不用挖太深,太深会弄伤竹子的根,就不好了。”老杜专门找那些二十厘米左右的野笋,他说,长的就太老了,不好吃,二十厘米的正好。
野笋味道有点苦,但是比起菜场里买的笋,不知道要鲜多少倍,而且关键是新挖的,很嫩,吃起来绝对爽口。
“晒成笋干也很好吃,不过野笋更加清胃,不能多吃,不然胃容易不舒服。”
在半山农贸市场,记者还看到不少卖野笋的摊位,问了一下,连壳的3块到4块钱一斤,剥好的8块到10块钱,老板说,野笋卖得不错,有些人懒得跑山上去挖又想尝尝味道,就直接来菜场买,都是刚出土的,新鲜着呢。
“老把式”被自己摘的蕨菜放倒了
而杭州俞女士挖野菜则没这么幸运。4月24日她吃了一种自摘的“蕨菜”中毒了,前后折腾了5个小时才“消停”。
俞女士老家淳安,来杭州长乐社区带孙子7年了。4月24日一大早,一家4人去余杭雷公山踏青,顺便采摘野菜。摘了两大袋“蕨菜”后,俞回家烧午饭。“好在饭烧到一半,他们三个人接到电话就出去吃饭,留我一人在家吃饭。”俞女士说,蕨菜的味道的确不错,但还没等收拾桌子洗碗,她就肚痛,恶心呕吐,头晕和四肢乏力。经过市二医院医生救治,一直到下午5点半左右俞女士才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
记者从俞女士家拿了一些蕨菜请教了知名老中医方尚土。“其中约有1/6不是蕨菜,而是线蕨,不能吃的。”他说蕨类植物约有2万种,长相和高矮大部分相似,特别是嫩芽时很容易混淆。
方医师介绍,野菜营养较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食用纤维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像人们想的那样“绿色”、健康。野菜中含有不同的生物碱、甙类和毒蛋白质等物质,若误食或食用不当,都可能出现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