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朋友带我去了一个品茶的地方——杨梅岭,他说“眼下,不少老杭州爱去这地方,他们把茶桌从梅家坞挪到这里来了”。
杨梅岭村建在山地上,青山环抱,白墙黛瓦,抬眼望去一片绿色,清幽的茶香扑鼻而来。这里产的龙井茶是茶中精品——狮峰龙井茶的主产地之一。令我惊讶的是,坐拥如此美景的杨梅岭村民们,正为如何在众多“农家乐”中突围而发愁。
去年喝茶盯牢梅家坞
今年恋上“杨梅岭”
中午11点,我们在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楼门前停步。在这户农家乐,我们碰到了茶客杨先生夫妇。夫妇俩坐在茶桌边,静静地嗑着瓜子,脸上的表情舒心而安宁。我们和他们攀谈起来。杨先生说,这已经是第3次来杨梅岭喝新茶了。感觉这里幽静环境好,“而且听说这里以后也要发挥杨梅特色了,本来就是因为杨梅而得名的嘛”。主人空时和他们聊两句,主人忙时静静地坐坐,感觉很好。去年多是去梅家坞,感觉那边比较热闹。去年无意中发现这里,秋天桂花很香。今年带了好几拨朋友来喝新茶了。今天本来可以到外边吃饭的,但是转来转去还是转到这里来了。”说这话时,老板,也是茶农应正华拿了一塑料袋茶叶过来,是杨先生要买的。
以前炒1斤茶砍一棵树
现在"蜘蛛网"消失景色如画
杨梅岭现在的风光无限和电力的扩容改造影响密切。应正华祖上三代都是茶农。他说,1986年以前,炒茶要砍柴,炒1斤茶要砍30斤柴,相当于一棵10年成树。2008年时终于来了个彻底整治,配合景区整治,电力部门杨梅岭扩容到4台630千伏安变压器。今年炒茶时,即使村里的炒茶机同时开,都没停过电,电压也很稳定。更重要的是,架空线全变成了地下电缆,再也不怕雷雨天和掉树枝了。据电力部门说,杨梅岭的电力设计是保证至少未来十年不落后的标准。这一“上改下”,杨梅岭大变样了。
都是一只土鸡一杯茶就不新鲜了
农家乐差异化经营成新命题
杨梅岭整治变漂亮了,但感觉农家乐的气氛并不是很旺。杨梅岭村一共152户人家。如何让杨梅岭村在杭州众多的农家乐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村书记应岳明觉得压力很大。“现在这些茶客被清幽吸引过来,如果人扎堆,这个优势马上就没了。农家乐如果都是一只土鸡一杯茶,那不是千人一面了嘛,再说左有梅家坞,右有茅家埠,和它们拼,吃力的。”
应书记目前考虑的正是杭州乡村观光游的焦点话题。
目前,杭州市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品位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300多家、农家乐休闲旅游村90余个,从业人数超过了2.5万人。有专家说,“农家乐”旅游是一种文火慢炖、适于仔细品味的旅游形式。它有着广泛的市场群体,有团体式的、家庭式的,有老年的、中年的,也有年轻的。“农家乐”旅游需要探索市场细分,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和形成的不同功能,休养式、休闲式、娱乐型、农活型等等不一而足,做到“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自有不同处”,才能实现“农家乐”旅游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马上支招
“龙井村里品龙井,杨梅岭上吃杨梅”?
如何打出杨梅岭的“一村一品”,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该村负责人应岳明,他告诉记者:“其实我们杨梅岭村不仅出产上好的龙井,也曾经因为杨梅而名声大振,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恢复当年的盛况。”
应岳明透露,2006年经由名胜区管委会批复同意,杨梅岭村在宏发坞和灰桥坞之间的约50亩的山地上,恢复种植将近1200株的杨梅果树。“历史上,我们杨梅岭村曾出产过小有名气的‘金婆杨梅’,因为历史战乱和动乱,后来都毁于一旦了。”
杨梅岭村恢复杨梅果园,目的就是希望让这里的杨梅重新有名起来。“人家龙井村有龙井茶,听着感觉名正言顺的,我们杨梅岭村除了出产好茶,也要把老底子的杨梅发扬光大,龙井村里品龙井,杨梅岭上吃杨梅。”
“其实,杨梅树从栽种入土到挂果,本身要很长的时间;而成年树移栽过来,也要两三年的适应时间,这两三年里,树是不结果子的。今年杨梅开花的情况比去年好很多了,估计到7月份会挂果。”
杨梅岭村还召集村民对杨梅树的周边树木进行了修枝疏伐,使杨梅树有充足的阳光,确保树的成长。今年杨梅岭村有一个计划是:修建一条贯穿杨梅园的游客观光道,使杨梅岭村能早日成为春有龙井茶、夏有杨梅果、秋有桂花香、常有四方客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