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森院士(左)等科研人员从事新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浙江在线04月29日讯最近,不少市民发现,甲流慢慢淡出视线。记者昨日(28日)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接卫生部通知,从4月21日开始,我国甲流疫情防控已进入总结评估阶段。原先每周一报的疫情也改为每月一报。根据流感监测数据,卫生部专家认为,我国甲型H1N1流感目前处于低发期,病毒监测没有发现明显变异。
这是不是主要人群接种甲流疫苗起了人群抗病屏障作用?甲流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医科院名誉院长毛江森。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功了自主创新的甲肝疫苗,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界十大新闻之一。
不会突然出现新病毒家族
记者:最近几年,从SARS到禽流感、甲流,好像新的病毒越来越多了,这是怎么回事?
毛江森:最近30年,病毒性疾病好像增加了,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误解,认为新病毒来了,但是新的病毒性疾病并不等于新的病毒,这些病毒可能早就存在于这个世上,病毒的出现比人类还要早,病毒与人的关系一直在演化中。新病毒病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原来不在人际之间流行的病毒传染到人身上了。病毒的大家族一共有23个,不会突然出现一个新的病毒家族。SARS和甲流病毒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
大部分的病毒是很稳定的
问:病毒从动物转移到人身上,是因为病毒变异了吗?
答:哪里传染病死了一个人就会报道说病毒变异了,毒力增强了。其实一般来说病毒基因稳定性是主流,是千万年演化的结果,易变的基因反而在演化中容易被淘汰。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在这个人身上表现的毒力强,原因不是病毒变异了,而是这个人的免疫功能比别人差,或是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人的免疫功能在病毒的致病性中起到很重要的因素,病毒致病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看病毒的靶细胞在哪个部位,如果在重要脏器,危险性就高;第二,跟繁殖力复制能力有关。
甲流防控不能只靠隔离
问:对去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每个国家的防控策略不同,也有不少反思的声音,您怎么看?
答:我想说说我国的防控策略。甲型H1N1流感刚刚出现时,我们国家首先想到的措施是把病毒拒之于国门之外。这种想法当然可以理解,但从病毒学的角度看,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上呼吸道病毒,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少而轻微,这些人是很难被识别和隔离的。这都是病毒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获得的感染特性,病毒若没有这样的本事,基因早就被淘汰了,就不可能生存长达数千万年。所以,虽然H1N1与SARS一样,病毒最早都来自动物,但是它们二者有很大的不同,SARS病毒攻击的是肺细胞免疫细胞,显性为主,病死率较高,隔离效果明显。H1N1病毒则存在大量隐性感染,感染后会不治而愈,隔离难以达到预防目的。
传染病流行期可预测
问:每个传染病都有一个发高期,可以预测吗?
答:流感有一个流行过程,流行期长短大致可以推算,但是需要很多参数,例如病毒在体内能带毒多久,病毒排出量的多少,细胞能复制病毒数量有多少,易感人群的数量等因素。从这些数据可以大约估算出来,这样就可以知道它大概能流行多久,如无意外,H1N1在今年夏季有可能会退出流行态势,人为去改变要看利和弊的平衡。
其实,对付H1N1病毒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重症病例的治疗上,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好的治疗,给予更多的关注。
科学家毛江森简介
著名的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病毒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浙江医科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在对病毒感染疾病的防控对策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如对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SARS、麻疹、流感、乙型脑炎等疾病的研究。在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树,对遗传基因逆转录,单分子对病毒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获专利6项,国际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