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载体: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
江山为什么提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
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说,近年来,江山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发展瓶颈开始显现,发展目标的短期、多变,建设机制缺乏规划、建管脱节,建设投入的分散、无序,建设主体的脱节、被动等等,使原有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与不断增长的新农村建设需求已不相适应。但是,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切入点到底在哪里?尤其对江山这样一个农业大县和特色产业大县来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个可操作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工作抓手又在哪里?
为此,江山市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各方面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整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战略构想,为江山新农村建设确立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用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和整体水平,打造一张区域发展的“金名片”。
农业产业助农致富
傅根友还认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也是一个工作载体,是对江山市“三农”工作的一次系统谋划和全面提升,工作上要求各部门全覆盖参与。平时大家都说自己工作很忙,到底在忙些什么,有多少实效,常常有些模糊,也不时地会有诸多争议,同时,由于分属不同的上级部门,工作要求不尽相同,各种做法难以完全符合基层实际。如今,有了一个能够把工作直接落到最基层的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总目标,再按不同职能,把各项具体指标分解、融合到各部门的工作中去。“执政为民”、“转换职能”、“科学发展”等等的工作理念究竟怎样来体现,一个县级基层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如何来考评,今后都将依据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总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来“倒逼”县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地转换职能,转变作风,更好地为民服务。
傅根友书记同时强调,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提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就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动态指标。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村民们有时参与度不高,若即若离,甚至还出现一些政府钱没少花,农民并不领情的现象。其关键即在于,跟老百姓当前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为更好地注重实效,我们在制订“中国幸福乡村”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过程中,把总体要求量化,口号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达标后都能得分。一方面便于操作,一方面用以吸引广大农民来参与,吸引、引导建设主体的热情参与。
抓实做细工作:5个幸福感+50项硬指标
从2009年开始,通过12年左右时间,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全市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江山绝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为“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五村联创”共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具体目标是:
?——创建富裕乡村: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多元化拓展,重点突破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努力建设产业发展、增收稳定的“富裕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
——创建满意乡村: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覆盖,努力建设生活宽裕、保障到位的“满意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生保障安全感。
——创建文明乡村:推进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努力建设乡风文明、健康积极的“文明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精神文化愉悦感。
——创建美丽乡村:强化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创建和谐乡村: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运行、公平正义的法制化保障,确保农村“五大安全”,努力建设管理民主、稳定祥和的“和谐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主管理信任感。
“五村联创”共建“中国幸福乡村”,江山设计了一系列量化的考评指标体系作为测评标准,指标体系包含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等五类共50项指标内容,具体又包括44项创建指标及6个附加指标,同时设计了农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调查表作为测评参考依据。
循序渐进实施:分步推进打响品牌
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其近、中、远期的实施步骤及分阶段目标为“255行动计划”,即:开头2年抓点示范打出品牌,中间5年连线扩面打响品牌,最后5年全面覆盖巩固品牌。
——近期(2009年至2010年):全面启动创建行动,重点做好一批基础较好村的改造提升工作,确保50个左右村基本达到“幸福乡村”创建标准,打出“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中期(2011年至2015年):充分发挥第一批“中国幸福乡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每年完成25个左右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打响“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远期(2016年至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其它村的创建工作,将大部分乡镇(街道)建成“幸福乡镇(街道)”,全市基本建成“幸福江山”,使“中国幸福乡村”成为江山又一个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城市营销推介的又一张金名片。
为确保实现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目标,江山出台了多项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协调小组,分别明确牵头负责的市领导和部门。
——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支撑力度。2009年江山市委、市政府对原有面上的扶农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委发[2009]1号)文件,同时,出台完善林权流转、农房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下山搬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市财政已有的支农政策和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于完成“五村联创”成功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村由市财政进行以奖代补,平均奖励标准在120万元以上;完成单村创建的分别给予定额奖励。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采取“3+X”的办法,即由市农办、财政局、审计局等三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的主管部门,对各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进行全面审核把关,使各类财政支农政策向“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村倾斜。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探索并规范宅基地整理和有偿选位等制度,积极搭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增强村级投入能力。广泛开展“部门联村,村企结对,共建中国幸福乡村”活动。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企业、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建立科学化的建设机制。按照“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市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具有江山特色的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整体规划。
——建立长效化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市、乡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长效化管理机制。市和乡镇负责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村集体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自愿组织等形式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建立目标化的考核机制。把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引入农民幸福感、满意度调查,并将此作为评定“中国幸福乡村”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