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沈润溥指导学生做实验。
外表普通,内心朴实。这几个字可以归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润溥的为人。
他念念不忘“振兴民族医药工业”的豪情壮志,狭路亮剑,攻坚克难,在实验室里战胜了跨国公司的科研对手。但对学生,他充满温情,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在校园“扶上马”,出了校园还要“送一程”。
常人沈润溥素描
初见沈润溥,一点都没有看出他的大学教师身份。这个人太朴素,甚至有点老土:笑容很憨,穿件藏青色的外套,腰间别着个手机套,发根剪得过于整齐,显得有些呆板。但他的的确确是大学教师,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副教授。或许,他的形象,就是钻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工作者的经典写照。
这是个逍遥的东北汉子,本科一毕业就参加工作,干了两年,去读硕士研究生,又工作3年,再攻读博士学位。他把深造看作休息。按他的话说,干累了,想歇歇,学校是个不错的地方,那就去读书吧。2004年6月取得浙江大学化工系博士学位后,他就在文理学院任教。而这之前,他已是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合成药厂副厂长兼研究院化工所所长。
年轻有为的副厂长突然激流勇退,很多人难以理解。而沈润溥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出身教师家庭,对这个职业有亲切感,喜欢教书育人。再说,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反而能互相促进。”因而,6年来,他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上,认真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
高校相对自由的环境的确让沈润溥热爱。他发现,在这个环境里,他的心态平和了,搞起科研更加得心应手,他在企业里没有完成的实验,在大学实验室里取得了成功。
百折不挠搞科研
化学实验室是个战场,是战场就有危险。沈润溥遇到的实验事故不下几十次,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比事故更加考验人的是一次加一次的失败。小的项目通常需几个月到半年方能完成,而大的就需要两三年甚至十来年。像沈润溥正在研究的番茄红素全合成项目,已经花了七八年时间,目前小试刚刚完成,还有更多的坎坷在前面等待他。
这样的长时间作战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新昌制药厂从事研发的前两年,他做成功的项目很少。当时他和同事全身心投入,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失败了就马上总结原因,理清思路之后就继续做。“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们没有气馁,依旧日夜奋战。如此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但由于技术实力不够,最终还是失败了。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
沈润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屡败再屡战,我们豁出去干。”对科研人员而言,失败有千万次,但只要成功一次,就足够了。
沈润溥能够长时间坚持的动力,是激情,也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1998年,他研究生毕业,刚到新昌制药厂工作,他们一帮年轻的科研人员嘴边常挂着一句口号:“振兴民族医药工业。”
带着这份激情和责任,他主持或参与了维生素A全合成、β-胡萝卜素全合成、维生素H技术攻关、国家级抗锥虫新药盐酸锥双净合成、虾青素全合成等多个重大项目。这其中,有些项目的科研对手是国外的跨国公司,而他和同伴的成功,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使国产同类药品产量居全球前列。
到文理学院任教后,他又主持了十几个科研项目,相关合作项目为绍兴经济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他申请专利2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包括两项美国专利、一项德国专利。
无微不至关心学生
沈润溥始终认为,化学是实践学科,培养的学生也应该以实用型人才为主。教学当中,他很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复杂问题,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在有机实验教学时,他会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细节,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会每一个学生。
在沈润溥的课程中,他总会提及相关的实验设备和生产中可能涉及的设备,使学生学习时更有目的性。每年,他都会带领所教班级去企业实地参观一次,培养大家的感性认识。
他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为了尽可能多地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他积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他们交流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介绍毕业生进入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在化学化工学院的3+1试点班实践活动中,他又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推荐多名同学去浙江国邦医药、来益生物制药、众昌化工公司、浙邦制药和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
沈润溥给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的同时,还亲自把学生送到实习岗位。2009年夏天,由于3+1试点班的实习单位分散在嵊州、上虞精细化工园区等地,他常亲自开车将实习同学送到企业,并请企业主要负责人与学生进行简短交流,安排好他们的住宿与实习岗位之后,才放心地离开。平时,他则通过电话了解他们的实习进展,只要有空,就去实习地点看望学生,询问他们的实习与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