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全国1044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51.7%的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首要原因是“缺少实习经验”,其次是“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43.3%),第三是“专业不对口”(40.4%)。接受此次调查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都很熟悉,有74.7%的用人单位近年来一直有大学生前来应聘。
人大教授:大学生实习广度和深度不够,距离企业要求有很大差距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雷洪发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不太在意学生的专业分数高低,“它们特别留意学生曾经做过什么。比如是否做过义工,参加过实习。如果有实习经历,用人单位会关注学生是在什么地方实习的,实习中都做了什么。”
其实,高校目前已普遍设立专业实习环节。很多高校会在第四、第六、第八学期安排专业实习,并要求每次实习的时间在1个月以上。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校还会安排实验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实习的效果和落实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分会会长林新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专业实习虽然能帮助大学生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实习基地不多,专业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而且平均每个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能有一两个月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实习只能蜻蜓点水。学生从中获得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能力,距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这或许是众多用人单位觉得当下大学生缺乏实习经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向记者这样描述当下不少大学生的实习状态:“实习过程就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甚至有学生一次实习都不参加。要向学校提交实习鉴定怎么办?求求情,找找关系,找个单位就签字了。”
雷洪认为,当下大学生专业实习质量不高,不仅仅是学生态度或者高校管理的问题。“这需要整个社会为之努力,比如实习单位也要负起责任来,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雷洪告诉记者,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实习时间不够,哪怕只差1个小时,实习单位也绝不会给实习生签字。
“西部计划”是帮助大学生获取实习经验的重要渠道
此次调查发现,55.1%的民营企业认为,大学生求职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实习经验;在外资合资企业、国有企业中,这一比例均为49%;事业单位对实习经验的重视程度最低,只有29.6%。
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麦可思公司在2008年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与个体户已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雇用人数占当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2%。
“但问题是,现在的民营企业要求越来越高了。”林新奇说,本来只要中专生就能干的事情,一些企业却希望本科生、研究生来干。“大学里本来培养的是‘白领’素质,而不少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蓝领’的工作技能。这不符合我们的教育规划。”
林新奇指出,国家有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和教育布局战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一定意识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满足招聘方的需求。不过,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支持,比如给予优惠政策,让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创造更好的实习环境。而学校方面,也要尽可能培养能力型的人才,而不是只培养知识型人才。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系列途径,努力推销自己的学生,告诉用人单位,我们的学生能胜任它们的工作。”雷洪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曾在2008年派出几位教师前往深圳,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向它们介绍和推荐自己的学生。结果几家用人单位一下就录用了该系十多名应届毕业生。
早在2006年,国家就发布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林新奇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也是帮助大学生获得实习经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