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距今有百年历史。二十世纪初以来,群众合唱日渐活跃,它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形式到内容或是艺术性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30~40年代、二十世纪50~70年代、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宗教和西方文化传入及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等以集体歌咏和齐唱的艺术形式活动的开展,为后来中国多声部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音乐代表人物是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等。
李叔同是乐歌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编创的学堂乐歌《送别》,旋律自然流畅、歌词恬静典雅及词曲之间那天然完美的意境,流传甚广、影响至深。由他作词作曲的无伴奏混声三部合唱《春游》是一首我国最早采用合唱技法创作的优秀青少年合唱作品之一。
萧友梅先后就读于东京音乐学校等院校,获得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春回国后,创作了《别校辞》、《春江花月夜》、《卿云歌》等近100首歌曲和两首大型合唱曲及多首器乐作品。
赵元任在美留学时曾选修作曲、声乐等课程,并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192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创作的《海韵》是一首大型混声合唱作品,该作品是我国二十世纪20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标志,至今仍然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