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5·12。
两年前的今天,山河恸哭,举国悲伤。
两年后的今天,阳光温暖,一切充满希望。
今天,我们凝望灾区,不仅回想起那些戛然而止的生命,为他们深切默哀;也回想起过去两年里那些动人的故事,金子般的爱心,为他们深深感动。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的确,在过去的两年间,在绍兴援建的四川省青川县,我们见到,花谢了又开,路断了又通,灯灭了再亮,家毁了重建。
两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在废墟之上彰显着重生的力量。这片承载着大灾和大爱的土地,昭示着中华民族不灭的梦想在顽强生长。
在灾后重建的艰难历程中,绍兴、青川两地人民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负重自强的民族品格,令人动容。而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赢得了敬意和赞扬。
?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伍倩会想起这3年间所经历的戏剧性变化。
这名四川省青川县关庄中学的初三女生,初一年级是在那些低矮、炎热的校舍里度过的。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伍倩和她的近千名同学失去了学校。
到了2009年8月31日,当伍倩搬进新学校的时候,她见到了很多以前未见到过的东西:塑胶跑道、实验室、音乐室和阅览室。
伤痕在一点点褪去,幸福像花儿般绽放。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青川县关庄镇、凉水镇、大院回族乡、茅坝乡和苏河乡等5个乡镇的居民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在绍兴市的对口援建后,均经历了这种变化。
在两年多前,青川,对于绝大多数的绍兴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名。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这个与绍兴相隔2000多公里的川北县城,成为众多绍兴人为之牵挂的地方。
让遭遇过灾难的家庭看到新的希望,让那些灾后的废墟上生长出新的家园,这是每一个国人被地震震痛后的祈愿。在泪眼之间,我们良知喷薄,人性迸发;在废墟之上,我们彼此珍惜,携手同心。
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一批又一批的绍兴人前往灾区,通过党委、政府的迅速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直接介入到当地社会的重建中,从而体现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在绍兴民间,人们以自发的方式,纷纷走向捐款箱,不断对自己的气度与良知做出发自内心的回答。
一座城市的大爱之心,交织着悲壮、真情和感动,带给青川的则是恢复、发展和变化。而近两年的时间,绍兴与青川共同书写的是友善与脉脉温情,它所证明的是,在我们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中国人可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这也正是我们生生不息、坚定地走向未来的最好支撑。
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从青川前方,到绍兴本地,为重建青川,绍兴打通的是一条爱心大动脉。正是以爱心为纽带,绍兴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动员起了全社会的力量。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优越的社会主义体制,青川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废墟上站立起来。
让我们重回两年前,那些撕心裂肺的画面所引发的震撼与行动。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悲伤。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调集专项资金500万元和部分物资、药品,用于支援广元市下属的青川、剑阁两县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3日下午2时,绍兴县柯岩街道梅墅村村民祁友富,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向当地街道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这是绍兴、浙江收到的第一笔“特殊党费”。这一举动,在全国党员中引发了交纳“特殊党费”的热潮。
接着,5月14日凌晨4点,由8名消防官兵组成的绍兴抗震救援队,飞赴救灾一线。也是在5月14日,绍兴率先向灾区派出首支医疗队。5月20日,由市水务集团派出的供水抢修突击队,奔赴灾区,绍兴成为全国援助四川地震灾区供水抢修的首批城市。
在地震的伤痛传播到这座城市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忘记,上虞市中医院一名叫章建锋的医生,驾驶一辆救护车,颠簸19个昼夜,到达青川。人们不会忘记,绍兴两名出租车司机,行程2100多公里,前往青川为灾区出力。人们不会忘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中,白发苍苍的老人、稚气未脱的少年、怀抱幼子的少妇……纷纷走向捐款箱,慷慨解囊。一幕又一幕,情动绍兴。
2008年5月21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救援一个遥远的县域出现在绍兴最为重要的政治场合,这在绍兴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在这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张金如提出,要加强对抗震救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物资的筹集、生产、运输等工作,并明确表示,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尽最大努力提供什么。自此,绍兴对于青川的救灾,进入到组织化、系统化的阶段。
2008年6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建民带队赶赴青川。钱建民接过当地群众捧上的“感恩水”,深情地说:“绍兴市的436万人民非常牵挂青川灾区的老百姓。在绍兴和广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会把广元、青川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随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包括张金如等在内的绍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曾多次前往青川,亲临现场办公、督促救灾进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爱心接力,在绍兴与地震灾区之间展开。
2008年8月27日,在青川县关庄镇的一个小山坡上,绍兴人在临时搭建而成的一排板房里挂出了一块牌子:绍兴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在此前后,在青川的凉水镇、大院回族乡、茅坝乡和苏河乡,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也成立了对口支援的指挥部。
“我们指挥部的后面就是一座山,整座山有一条很长的裂口,处在两条地震断裂带上。地震后余震不断,晚上根本无法睡安稳觉,有一点动静就要起来观察山上的情况。”市援建指挥部负责人说。类似这种情况,在各县(市)援建指挥部同样存在。
但是,正是在这些条件极为简陋的援建指挥部里,开创出了一个个奇迹。到目前为止,绍兴全市被列入省援建指挥部的23个全额投资类援建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中,市援建指挥部组织实施的关庄防洪堤工程、人饮工程、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和社会福利中心、关庄新桥、安居小区等8项工程已投入使用,3个项目成为全省率先通过验收并移交的同类援建项目。另外,包括农房示范点配套建设、产业重建、通村公路等36个补助类援建项目,也已全部完工。
“重建之所以顺利推进,不仅是因为我们在前方‘作战’,更得益于大后方的支持。”市援建指挥部有关人士表示,交通运输、材料供应、人员集中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后方的强有力的保障,根本无法实现。
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从青川前方,到绍兴本地,为重建青川,绍兴打通的是一条爱心大动脉。设在青川的援建指挥部,在重建过程中扮演着“桥头堡”的角色,而围绕“桥头堡”,绍兴全市上下高速运转起来,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
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后,以爱心为纽带,从民间的自发之举,到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救灾,绍兴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了全社会的力量。很难想象,如果离开社会主义体制,青川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废墟上爬起来,重建家园并恢复生产。
在百废待兴的青川,史无前例的重建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而在援建过程中,绍兴人性格细腻,脑筋活泛的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援建过程充满着绍兴智慧。绍兴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让青川重回生机。
对于青川来说,重建家园,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当国家力量来到一个个差异巨大的乡镇、村庄,援建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5·12当天,青川县关庄镇的学校、医院等房屋建筑变成一片废墟,
电力供应、道路交通、饮水管线等基础设施全部陷入瘫痪状态。绍兴的援建人员到达关庄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是: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堤坝上,集中了1万多人,吸纳了关庄及附近5个乡镇的居民;住在板房里的群众满脸写着悲伤,临时搭建的帐篷医院,卫生医疗队正在抢救伤员。
青川是当地典型的川北贫困县,到处是高山深谷,历史上灾难多发。在5·12地震中,全县遇难人数达4697人,失踪124人,受伤15489人,倒塌房屋135万间,25万人无家可归。5·12地震后,青川又成为余震频发区,大小余震已达数万次,其中6级以上的大余震就有4次。绍兴对口援建的5个乡镇,因为远离中心城市,可以说是施工、运输组织最困难的地方之一。
“地震后百废待兴,什么都是问题。同时,在体制上,因为在陌生环境中进行异地组织建设,对中国、浙江、绍兴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来了之后,必须迅速找到突破口,打开局面。”市援建指挥部负责人说。
除了地震带来的震撼外,全体指挥部人员更多感到的是责任。在重建过程中,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者,他们既要对后方捐赠单位、财政部门负责,又要对当地几十万老百姓负责,更要让这些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为在废墟之上重新崛起一座座美丽的小镇、村庄,援建指挥部不仅需要具体的组织施工,更涉及帮助完成当地小社会的整体性规划,通过重建教育、产业、旅游、交通、供水等系统,使得其在较短时间内让一个个小社会良性运行起来,为当地居民创造新的生活。
关庄镇上的中心街现在是一片古色古香的街区。街上林立着100多家餐馆、杂货铺、建材商店、网吧等。作为当地居民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这种“灰白相间、青瓦白墙、人字形顶、木兰花窗、古色招牌”的格局与特色,让当地居民颇感新鲜。
“援建,让我们的基础设施提前了100年。”当地一位叫文大勇的居民说。市援建指挥部有关人士介绍,在场镇综合整治工程中,他们将绍兴经验移植到青川,实施了具有绍兴文化、川北风貌、关庄特色的立面改造工程,并配套设计安装了仿古太阳能节能路灯,使得关庄这个前往九寨沟、唐家湖旅游区的重要驿站,成为一个漂亮的窗口。
你很难把眼前的现实与一年多前满目疮痍联系起来。市援建指挥部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我们来的时候,街上几乎没有商店,大部分房子已经倒塌,仅存的房子也是危房,遍地都是帐篷和板房,正常的社会运行几乎瘫痪了。”
因为相隔千里,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让绍兴、青川两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习惯差异,而在援建过程中,绍兴人性格细腻、脑筋活泛的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援建青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实施方案中,充满着绍兴智慧。通过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重建让青川重回生机。
流经关庄的青竹江,是青川当地的母亲河。从清代开始,关庄人就择河而居,生生不息。但数百年以来,青竹江大小洪灾不断,当地人几乎年年与其抗争。2006年,一场特大洪灾冲跨了沿线几乎所有的村庄。2008年,无情的大地震,再次夺走了让关庄人赖以生存的家园。现在,一条集防汛、围田、交通、景观功能于一体的江堤出现在关庄,防洪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这或许将让这个小镇近期无洪灾之虞。
“我们都是战友,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从最困难的世界里一起走出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青川县扶贫办主任、原关庄镇党委书记龚天雄说,绍兴所创造的援建速度让他惊叹,绍兴人的大爱无私将感动他一辈子。
灾难,把熟悉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把相连不相连的地方连在一起,把相知不相知的心和在一起。在这个交织着苦难与坚强、悲情与信心、伤痛与挚爱的重建进程中,因为大爱,让绍兴与青川两地相互守望、共同砥砺;因为凝聚,让我们绝处逢生、共创奇迹。
“在青川的100天中,尽管和绍兴的一切比起来相差悬殊,使我觉得在体力上有点透支,但我至今都能感觉到最疲惫的是我的情感。因为我的心灵常常被许多东西感动着,它们时时在我的心海中汹涌、泛滥,使本来内心比较空洞的我已快容纳不下这一切的一切了。”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一位叫夏香的老师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过去的近两年间,绍兴无数像夏香一样的普通市民,为地震所带来的伤痛洒下过悲情之泪,并交织着热烈的情感参与到援建之中。
“你们把智慧和成果留在了青川,把白发带回了绍兴。”青川县常务副县长李开明说,绍兴援建青川的近两年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援建期间,绍兴的同志们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这种作风和状态,对我们是一种巨大的触动。在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血浓于水、情同手足的同胞之情。因为灾难让我们心手相连,让我们从陌生变成认识,直至成为一家人。这种中华民族的大爱之心、团结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灾难不能消灭。”李开明动情地说。
龚天雄说,在援建过程中,他看到了绍兴人身上的三种精神:蚂蟥精神、黄牛精神和蚂蚁精神。在援建的日子里,绍兴的党员干部不分昼夜进行规划,事无巨细到工地现场一一指挥、布置,这种吃苦耐劳精神令他十分感动;而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迂回曲折,直至达成共识,合理解决问题,对于青川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强大的榜样作用。
采访中,青川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均提到,绍兴的援建,对青川来说是无形的资产,不仅促进了当地思维的改变,更带给干部观念的冲击。如援建涉及大量工程的建设,在震前,作为贫困县的青川并没有太多的城镇规划、项目施工经验。通过援建,一套制度化的组织流程嵌入当地,沿海开放地区所积累的经验,对青川无疑有着启发借鉴意义。
“绍兴在援建过程中,不仅仅是组织基础工程建设,而是很早考虑到了老百姓增收、经济发展的问题。”龚天雄说。2008年8月,关庄镇尚是一派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市援建指挥部与当地政府召开的联席会议上,绍兴方面就提出,重建必须考虑农村产业的发展问题。现在回头看去,正是因为有了及早的谋划,在各项基建工程结束的时候,绍兴的援建也给了青川等乡镇一个经济发展美好未来的开始。在关庄、苏河等乡镇,从绍兴送往青川的长毛兔,已经产下了小兔崽子,在川北很多农家的屋檐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让当地农民将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的确,一场大地震,造成了青川的大出血。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大量的绍兴人挺身而出。即使是在那些“输血”的日子里,绍兴同时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强化青川自身的“造血功能”。将市场化的理念传播到青川,并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绍兴企业在灾区投资发展与恢复重建相关的产业,这同样是绍兴带给青川的无形改变。
“在过去的近两年里,我们胼手胝足,共同战胜了史无前例的困难。有了这种情同手足的感情基础,我想绍兴和我们一定能架起一座永不断裂的桥梁。”李开明说,绍兴处在中国经济的前沿,而青川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互补,一定将开创出新的局面。
是的,一场灾难,把熟悉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把相连不相连的地方连在一起,把相知不相知的心和在一起。在这个交织着苦难与坚强、悲情与信心、伤痛与挚爱的重建进程中,因为大爱,让绍兴与青川两地相互守望、共同砥砺;因为凝聚,让我们绝处逢生、共创奇迹。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青川的绵延群山中,不时可以见到这样大幅的红色标语。的确,历史可以在瞬间凝固,村庄可以在片刻消失,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明天的来临,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新生活的向往。绍兴与青川两地这段特殊的历史,以及即将展开的美好未来,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