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热的是啥?
也许当属“王道手机”——这不是什么山寨品牌手机,而是王志文和陈道明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手机》。
先不论观众的风评如何,看看电视台的猴急样就知道《手机》的热度:原本定于5月10日晚19:35由北京、浙江、上海东方、深圳四大卫视联播的电视剧《手机》,却有人抢跑了——5月10日中午12:30,浙江卫视抢先在白天剧场播出。
据说,这是今年5月1日起,广电总局限播令开始执行之后的首例电视剧抢播事件。
当年的电影版《手机》,着实引发了一阵“手机=手雷”的恐慌感觉,甚至还教会一些观众“把待机状态的手机去掉电池就可造成‘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而电视剧版的《手机》,更是把“中年危机”、“80后压力”、“诚信”等现实中的关键词,摆到了电视机上。这一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原因?现实中,尤其是我们身边的“手机”们,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昨天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和采访。浙江大学叶航教授还对几种不同的“手机”进行了点评。
一部小小的手机,背后“故事”无数。
不用手机型:
下班了,就别再来找我
分布人群:大腕,牛人,“忙人”,“闲人”
上周,作家毕飞宇来杭州参加书会,更是告诉记者说,自己从来不用手机。因为没法用手机联系毕飞宇,杭州媒体赶赴南京接他时也遇到了困难:接完苏童后,愣是拨不通毕飞宇家的固定电话。
毕飞宇对于自己不使用手机显得很“自得”——当晚饭时分饭桌上所有人都开始相继接到电话时,毕飞宇有些得意地跟记者说:“你看,这就是没有手机的好处,等他们接完电话,还吃什么呀!”
而50出头的杭州人梁先生也是一直都没买过手机,他说:“平时上的是夜班,不用手机很正常啊,我不是在家,就是在单位;白天单位找我的话,可以打我家座机;家里人找我,可以打单位的固话。至于我的休息天,自然和单位不发生关系。”
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梁先生观点一致。浙江省天和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副经理章昊说:“我妈妈也不用手机,她不是不屑用,而是非必需,她是医院的药剂师,所有工作都可以在单位完成,那么工作的时候用单位固话,回家后家里也有电话,手机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浙江大学叶航教授点评:在我的生活中,暂时还没有出现毕飞宇这样的牛人,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基本元素了。压根不需要手机的人,他在社会交往上的诉求基本为零。当然,更有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者,所以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也不是很大。还有人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一个主动地位。
多卡多手机型:
人在社会中,需要不同的“脸”
分布人群:业务繁忙者、情感丰沛者
一般人都有手机,“神隐者”不用手机,还有人需要n个手机号码……业务经理章昊就告诉记者,因为业务繁忙,他就搞了两个手机号码,又觉得随身带着2部手机太麻烦,就用双卡双待手机,省心。
“多手机”的支持者为数不少——28岁的陆贤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拥有三部手机。一个号码公用,一个号码私用,另一个号码备用。
陆医生告诉记者:“三部手机的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公私分明,哪个手机响起,我就知道是谁找我,而且单位不知道我的私人号码,朋友不知道我的公用号码,这样也能起到‘隐身’作用啊。”
浙江大学叶航教授点评:一个人拥有数个手机号码,是他面对不同层面的人群,需要有一张不同的“脸”,对家里人、对客户、对朋友,每张“脸”都不一样,这些人通常很忙碌,又需要层次丰富的不同交往模式。
社会学家杨建华
手机不是手雷,更不是危机
“不用手机,或者用两三部手机,我觉得是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追求不同。”傍晚6点半,记者拨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的手机说,他告诉记者:“电视剧《手机》热播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很多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年轻人都压力巨大,而电视剧所反映的这些社会现象,包括中年危机、80后压力、诚信问题……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现实作品最容易获得认可。”
手机真的是“手雷”吗?杨建华笑着告诉记者:“其实,手机当然不是‘手雷’,更不等于‘危机’,种种社会现象是不能怪在手机上的,手机只是一种载体,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是人和外界沟通的方式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充当了人们排解压力的‘出气筒’功能。”
从“故事”到“事故”
费墨一本正经地告诉严守一:“两个女人凑在一块儿,不是故事,就是事故。”
没错,一部好的电视剧会把“故事”变成“事故”——生活琐碎而美好,但总该让你思考点什么。
人的一生,总有些鸡零狗碎在岁月的地窖里慢慢发酵,有的历久弥新,有的挥发而去……比如,手机。
从当初那砖头块一样威武雄壮、足以令人颜面生光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的毕飞宇们拒绝使用手机,其中,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那些曾无处安放的青春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
当年那个明眸皓齿、月下捉獾的潇洒少年,也许早就被生活打磨成了嗫嚅木讷的老年闰土。
但这就是生活,有“故事”,也有“事故”。
N年前,冯小刚那部电影《手机》曾一度引发社会关于“手机”的大讨论,如今电视剧《手机》的热播再度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反思。和电影不同的是,电视剧更真实,更犀利,更刻骨,猝不及防间就推倒了脆弱的积木的城池,揭开了生活的假面,刺痛了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当你陷入生活的鸡零狗碎不能自拔时,似水流年早已是前尘往事。
毕飞宇选择不用手机,而有的人有两三部手机,社会参差而繁杂,手机却不过是个工具,电视剧手机热播的背后,生活的变异和时代的变迁,才是海市蜃楼背后的真实城市面容。
看看你的周围:腹黑自负的知识分子(费墨)、老于世故的中层成功人士(严守一)、隐忍坚决的知识女性(于文娟)、好高骛远而奸猾的青年(于文海)、美丽精明而开放的职业女性(伍月)……似水流年中,这些人物是否就活在你的身边?
这是个无趣的时代,这又是个狂欢的时代。在中国大踏步迈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中,现实中压力巨大的房奴、卡奴、孩奴们,谁又不渴望驾一辆吉普赛人的彩色马车,自由地流浪和迁徙呢?
一切都很正常,“故事”和“事故”相悖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