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也是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昨天一早,浙江省民政厅和杭州市民政局就联合搭台,向市民宣传怎样防灾减灾。
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建涛说:“别以为灾害离我们很远,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掌握一些防灾避灾常识和自救互救知识很必要。”
我国是世界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伴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灾害防范应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现场免费发放防灾减灾手册、宣传画、印有防灾图片的扑克牌、扇子等,半小时内就被抢光。有的人还迟迟不肯走,想要一本《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看看。
我翻到手册最后一页,上面重点介绍了“家庭防灾计划”,对大家比较有用,抄录下来给大家看看。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在紧急情况下,提前预知“如何做,怎么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制订家庭防灾计划,是我们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最好准备和应尽责任。
●家庭隐患排查也非常重要:
1、不要在衣橱等高处堆放行李箱等重物,以免坠落砸伤人员。
2、灯具应远离窗帘、衣物等易燃物品。
3、家中不要堆积易燃物品。
4、检查家中电线有无老化、裸露甚至断裂等现象。
5、让家人知道电源总开关位置,并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切断总电源。
6、窗户应保持开关自如。
●关于家庭应急箱:
首先应将家庭应急箱放在方便易取之处,并告知所有家庭成员。
上述各项物品必须装在密封的防水塑料袋或容器中。
每年都重新整理和添减相关物品。如更换电池、衣物(尤其注意随季节进行调整)。
听从医嘱准备适当的常用药品。
为婴儿、残障成员准备特别的应急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应准备一个应急箱,里面装着一些必需的应急物品,以备不测之灾:
水:紧急情况下储备家庭使用的三天水量,以每人每天4升的标准储存。若有儿童、老人、病人则需加。水需装在干净、密封、易携带的塑料瓶中。
食物:不需冷藏、即开即食、少含和不含水分的固体食品,如饼干、方便面等。
应急工具:绳子、锤子、哨子、无线电收音机、电池、手电筒、针线、纸笔、多用刀、防水火柴、蜡烛、铁杯、毛巾、手套。
卫生用品:个人卫生用品(牙刷、牙膏、梳子等)、香皂、洗衣粉。
衣物:每位家庭成员至少备有两套换洗衣物。轻便结实耐磨的鞋子和舒适的袜子、帽子、手套、内衣、毯子、睡袋、雨衣。
医药包:常用外用药、内服药、酒精、棉签、创可贴、纱布等。
特殊物品:现金、存折、户口簿等重要的家庭文件。
婴儿用品:尿布、奶瓶、奶粉及所需医药。
地震时如果是在家里
要寻找“生存三角”
本报讯(实习生何晓晗记者张向瑜)“两只手臂在胸前重叠,鼻梁压在手臂上,紧闭双眼,用鼻呼吸。”昨天上午10点,杭城上空响起阵阵警报声,在朝晖七区小学,学生在老师的自救口令下迅速行动,一位男生索性把他的灰蓝大书包顶在头上,机灵地说:“要用柔软的东西顶着,直接头顶桌子太硬。”不管什么招式,学生们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学会自救。
在这次演练中,曾参加过汶川灾后通讯恢复建设的一位家长也来为孩子们的自救支招,他说,地震时如果是在家里,要寻找生存三角,比如长沙发,大衣柜等,这些大物体能够和塌下来的天花板形成三角,防止压伤。朝晖七小校长虞萌萌说,仅仅警报声对小学生而言缺少警觉作用,而演练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在遇到紧急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全市4万余人参加防灾演习
本报讯(通讯员李正明记者杜悦)5月12日是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昨天,我市第一次在这一天发放防灾警报信号,并首次在全市同时试鸣防空与防灾两种警报音响信号。结合全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各城区组织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等开展人员防护疏散演练,
根统计,当天全市共组织11个街道的居民和60多所学校学生共40000余人参加了防空防灾疏散防护演习。其中,上城区人防办与区教育局联合发文,结合警报试鸣在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防灾疏散演练,共有57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3万余学生参加演练。
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伞状弧形蕴含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呵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彩虹寓意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5·12”代表每年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