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近日,市长热线12345收到一些消费者的投诉:在某小区的金银加工店翻新首饰时,发现新首饰的重量比之前要少。事后调查发现,这些小店暗藏“刮金黑手”。
这些商家究竟是如何当着消费者的面“刮金”?一位关业内人士介绍说,一般清洗贵重金属首饰使用的是盐酸溶液,但有些经营者却在盐酸中加入硝酸,黄金放入这种溶液中浸泡会被腐蚀,经营者又通过技术手段从清洗液中把黄金提炼出来,牟取暴利。还有一种“刮金”办法是用加工工具“敲”。不法金银加工店在锻造金首饰的小锤子上挖几个不为人察觉的小孔,金首饰在加工过程中,就能被砸掉1-2克,而铁墩子的边是直角的,也能把戒指至少砸掉0.5克。加工者往往利用光线昏暗、桌下操作、身体挡视线等手法,趁人不备快速窃取金子。另外,店家的加工模具中也有“猫腻”,加工用的石膏模具通常分为上下两部分,黄金熔化后注入下部分模具,迅速被上部分压住,金水在下部分成型。但在金水注入过程中会在上下两部分间凝固成一个小金粒。有的加工者故意当着顾客的面将废模具扔掉,待顾客一走,就赶快捡回,取出金子。
昨天,下城消协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现在寻常百姓家里需要打磨、翻新、清洗的黄金首饰越来越多,如果消费者在首饰加工前未当着店家面称重,加工后未索要发票,那么一旦遇上金器“瘦身”就有理也说不清了,只能吃“哑巴亏”。因为目前从事翻新加工的金首饰店家,大多是个体经营者,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每日商报 记者 林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