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理学院激辩论坛现场
浙江在线05月17日讯深呼吸,来一场智慧扩胸运动!
昨天和前天,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场场重量级嘉宾的聚会和演讲,令人忍不住一次次深呼吸,做扩胸运动,以便吐故纳新。
智慧碰撞来自两拨人:一拨是国内外管理学院的40余位院长,还有潘云鹤、郭重庆、许庆瑞等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拨是商界精英、知名企业的老总,包括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周成建、金田阳光投资集团董事长金位海等。
前一拨人,是培养中国的MBA、EMBA人才的;后一拨人,曾是MBA、EMBA学员,成功创业后成为MBA的企业导师。他们一起来,是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庆贺30周年生日的。40余位院长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有关“转型期的管理教育”的唇枪舌剑,锋芒毕露只为争锋一流:读MBA过时了吗?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据许庆瑞院士(最早受命组建浙大管理学科)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只有同济和哈工大有管理工程学科,70年代末,我国高校陆续开出管理专业,1979年上交大、西交大和浙大招收第一届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1986年,第一批管理工程博士点建立。许院士认为,管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能“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阅读和掌握国内外处于学科前沿的重要文献,立地则是必须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要深入企业、扎根企业。
最后学者们达成共识,就像东道主、浙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教授所说:“MBA未来要培养与世界打交道的管理英才,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国际上就业,实现与国际对接。”
要不要取消管理专业本科
主持人问: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学里的一些学科,比如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本科生入校时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缺乏必要的阅历,不适合学习并从事这些专业。所以,有人建议应该取消本科管理专业,你们是否支持这种说法。
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我觉得在大学教育阶段,可以保留管理学院的学士学位。
商学院的本科生教育,要做一些教学改革,实行3+1或者2+2,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学习其他专业,在其他学院上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有专业知识。
徐信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外一些知名高校,比如哈佛商学院,没有本科教育,但这不等于就可以取消本科管理专业。国外还有一些知名高校,如MIT,商学院的本科教育非常强。
吴柏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有所追求,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社会认知能力增强,那就是不成功的,是需要改变的。
读MBA过时了吗
主持人问:马云曾经说过,说阿里巴巴进了很多从哈佛等名校MBA毕业的人才,但95%的人表现不好。有人就说,现在的MBA教育已经过时了。
徐信忠:我先回答马云的说法,我带过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做了淘宝的副总,读MBA无用不知从何说起。但中国MBA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哈佛靠案例教学,芝加哥大学靠理论,同样打造了世界最优秀的商学院,这就需要我们反思:要怎样培养人。
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马上有用,但30年后一定是很优秀的。中国大学培养的是“才”,而不是“人”,大学教育应该是塑造人的,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
中国的管理学院,不仅要为学生找到工作,还需要培养有良知、有责任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大陆MBA教育存在问题,这是一个怎样提升的问题,要做全球一流的商学院,要靠大家的努力。
薛求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安然的老板是哈佛商学院MBA的精英,他出事后,哈佛商学院反思了,商学院的教学重点,除了管理知识和技能,更不能缺乏对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的引领。
中国的管理学院,要培养更加全面的MBA人才,这种培养要紧紧适应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会发生变化,管理学院也是动态的,会根据市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读EMBA只是为了人脉吗
主持人问:有人说,读EMBA的人,都是为了人脉,听说某个EMBA班里有一个大人物,很多人就冲这个班去,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孙林岩(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上EMBA的人,的确有不少人是冲着人脉去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到了这个层面的人,是非常懂得利用社会资源的,人脉就是一种不错的社会资源。
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MBA、EMBA从诞生起就有争议,但一路走来,应该算是成功的。中国培养的MBA、EMBA人才,绝大多数在中国管理岗位的第一线,不能神化,也不能妖魔化,这些人不仅获得了人脉,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
问一问读MBA的性价比
胡安军:
6万元学费,收获了“KFC”
中国讲座网创始人胡安军读MBA,源于一个“刺激”。“早年我在一家IT公司做市场,兢兢业业拿下一个项目,可到对方企业提及促成合作的功臣时,尽是高管名字,没有底下踏实苦干的人,包括我。”
于是,在2003年,胡安军参加了复旦大学MBA的联考。通过文化和面试两轮考试,已经工作了10年的胡安军,交上6万元人民币学费,开始了新一轮的校园生活。
对于外界诟病的MBA课程非常水、老板的秘书代课甚至代写论文等,胡安军表示,这一点他看到很少,因为在复旦学MBA,要求全职,如果不是真的为了积累,没有必要花高价来消遣。
MBA和EMBA课程的讲课内容很相近,都着重讲授战略、财务、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我们的老师有国内各大管理学院的教师,也有一线的企业家。”
这两年的课程值6万元钱吗?胡安军用“KFC”来概括他通过复旦MBA课程得到的回报——Knowledge(知识),Friendship(友谊)和Capital(资金)。“如果把MBA当作一纸文凭来读,它能给个人增色的实质意义其实很小。”
胡安军在读完MBA的课程后,一心扑在自创的“中国讲座网”上,他创业时候得到的多笔投资,以及经营运管上的很多点子,都源自他的MBA班。从这点来说,胡安军从MBA班得到的回报,早已远远地超出了6万元的原始投资。
管君竹:
周末学理论,周一就能用上
管君竹(化名),目前是上海一家法国企业里名副其实的“杜拉拉”。她的职务是生产主管,年薪在10~15万元人民币,底下有近两百号员工。
管君竹去年6月到上海交通大学迷你MBA班学习,今年8月毕业。所谓迷你MBA班,是相对上海交大两年制的MBA班而言。两个班级第一年的课程相同,讲师全部来自全国各类企业里工作10~20年的管理精英,他们讲实战方法。全程MBA班则另外安排了第二年的理论课程,加4~5万元学费,授予学位。
管君竹考虑自己已有工科研究生学历,学MBA就是为了能实战,因此她选择花2.98万元读迷你班。“成年人的学习特点,是互学+自学,我们要学的是有益的思维方式。”管君竹觉得课程相当受用,周末学到的理论,周一就能拿到自己的团队中试用。
比如“猴子理论”,“我以前就知道这理论,自认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执行令,但事实不是这样,我通过学习明白,这种理论的自上而下,奠定在充分体现下属自主性基础上的,管理层先动脑筋筛选下属意见,再做选择执行。”
钟浩:
EMBA课程,没想象中那么水
中国EMBA教育流行于2002年。而在2001年,钟浩(化名)已经和一群企业家一起做了第一拨吃螃蟹的人。
钟浩的公司主攻IT,2001年正值公司的第一个上升期。做技术出生的钟浩感到,原本有技术就能服众的局面已经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好越来越壮大的公司,他需要专业的管理能力。
因为得兼顾工作,他没有选择全日制的MBA班,而是去读了两年18万元(当年实属天价)的EMBA课程,选的是国内商学教育最牛的学府之一——中欧商学院。
GMAT考试,中外考官面试,外加一封业界名人推荐信,过不了这些关卡,再大的老板、再多的钱也进不了中欧。一个月4整天(两个周末,两个工作日),持续两年的学时,相对MBA课程,EMBA的学习时间已经比较宽松,但也绝对不像健身会员卡一样随意。一年半的课业结束后,每个学员都得参加实践课程,准备毕业论文,最后还要参加统考。“我总不能花这么多钱,让秘书代劳培训吧?”
至于性价比,钟浩说:“这18万元学费,为我赢得的是一种思维潜力。两年的EMBA课程,提供给我的决策思路和方向,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