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25日讯 出版后不满4个月就加印4次,发行量超过3万册,这样的销售业绩在如今中国时政类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年1月新鲜出炉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就创造了这样的佳绩。这本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的专著,不仅走俏国内图书市场,还被中央党校“相中”,列入领导干部读书活动的重点推荐书目。
除了《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稍后推出的胡鞍钢的《中国:走向2015》,在许多图书大卖场也多次卖断了货。
“长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为我们开拓了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楼贤俊心里有本谱。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拳头产品是财经类和时政类图书,经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金字招牌。
10年前,我国读书界出现了财经图书热,而市场上的畅销书大都是引进版图书。为什么我们不能打造一个本土财经出版品牌?就是这个念头,把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着力点带向了本土纪实财经图书这块沃土。200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我国第一个本土、纪实财经图书品牌——“蓝狮子财经丛书”,约请国内一批新锐财经作者聚焦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迄今为止,“蓝狮子财经丛书”已出版50多种图书,其中《大败局》和《大败局Ⅱ》已销售73万多册。在“蓝狮子财经丛书”的基础上,浙江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一个以解读国内知名企业家经营理念为特色的本土财经品牌——“信天翁财经丛书”,以及反映浙商创业史、浙企发展史的“浙商书系”。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时政类图书同样走的是品牌路线。由胡鞍钢主编的“中国国情分析系列”至今已出了10多种图书,《中国走向》、《中国:挑战腐败》、《中国战略构想》、《中国:新发展观》等图书都发行了3万册以上,在同类图书中遥遥领先。还有,《政道:仇和十年》、《中国的自我探索》、《权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胜算——中日地缘战略与东亚重塑》等时政类图书也成了市场的亮点。特别是《政道:仇和十年》甚至跻身畅销书排行榜,上架一年就销出了近19万册。
因为有了品牌意识,浙江人民出版社讲求品位,致力于构建特色,从来没有为了做大规模而粗制滥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政类、财经类图书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在楼贤俊看来,大浪淘沙,精品终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管图书市场如何变化,服务大局始终是我们出版人的立身之本。尤其是时政类和财经类图书,做好服务大局这篇文章,就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近两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有80多种图书在省部级以上图书评奖中获奖,《中国模范生》还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如今,浙江人民出版社又通过引进国外优秀出版资源,推出了“政治与社会译丛”和“信天翁财经译丛”,在打造时政类、财经类图书品牌上迈出了新的步伐。